“扒手”還是“推手”?那些藝術圈說不清楚的事兒
藝術圈流傳著一種說法:“張頌仁手上沾滿當代藝術家的鮮血?!币灿幸环N說法:“張頌仁把中國當代藝術推向國際?!眲兿魉囆g家,還是幫助藝術家?二十年來,“張頌仁們”一直有著兩面評價。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1993年,14位中國藝術家首次集體亮相威尼斯雙年展?;貒鴷r,由張頌仁代收的一箱作品遺失。王廣義(圖右站立者)的作品也在其中。孫良、李山認為張頌仁有意藏匿,王廣義卻“不憤怒,也不怨誰”。栗憲庭談及此事,“要還原彼時彼地的情景”。
藝術圈流傳著一種說法:“張頌仁手上沾滿當代藝術家的鮮血。”
也有一種說法:“張頌仁把中國當代藝術推向國際。”
剝削藝術家,還是幫助藝術家?
二十年來,“張頌仁們”一直有著兩面評價。
2014年3月,71歲的藝術家余友涵終于向張頌仁要回了自己的作品《春》——這幅畫10年前給了張頌仁,一直沒有收到畫款。
要畫的過程很簡單,余友涵給張頌仁寫了一封信,其中一句是:“最近在上海,關于你的議論很熱鬧。”余友涵認為這很關鍵。
4月剛結束的2014香港蘇富比春拍季,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3號》以8300萬港元成交,創下他個人的最高價。最早把“大家庭”系列推向國際的,就是張頌仁。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曾經被打包貼上“藝術圈F4”的標簽,也一度代表當代藝術交易的風向標,包括張頌仁在內的“藝術中間人”,“亦有很大貢獻”。
余友涵說的“議論”,是指“1993威尼斯雙年展丟畫事件”。議論20年來一直存在,但2013年,忽然被擺上了臺面。想盡辦法之后,2013年上半年,李山、孫亮委托了律師,向張頌仁追討因為“威尼斯雙年展”丟失的畫。
2013年10月,張頌仁“因為辦展”清理倉庫時,“找到了丟失的畫”,并一一還給了藝術家。
余友涵從張頌仁手里拿回畫后,很想感謝李山、孫良,“也許這個壓力起了作用,所以他決定把東西還給我”。
不光在上海,北京、廣州的藝術家私底下的議論也很熱鬧:無論香港、大陸,乃至于國外,畫廊扣畫、畫家丟畫的事常有,大部分藝術家選擇不說,畢竟還要合作下去。
2013年10月,藝術家孫良和李山從漢雅軒取回自己丟失的畫。
畫來了,畫不見了
藝術圈流傳著一種說法:“張頌仁手上沾滿當代藝術家的鮮血。”
王廣義對南方周末記者做了另一番解釋:“還原到當時,藝術家能參加展覽,作品能賣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鮮血’這句話的含義是張頌仁賺了很多錢,但是倒過來說,和張頌仁合作,也對這些藝術家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3年12月,張頌仁創建漢雅軒畫廊,最開始,經營的是港臺藝術家。
1980年代中期,他讀到關于“85美術新潮”的報道,找到了新的興趣點。1989年他策劃“星星十年”展,齊集星星畫會的幾乎所有成員,第一次把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帶到了香港。
這一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在國內的地位是:邊緣、半地下,在國際上,參展的機會也很稀罕。
威尼斯雙年展前,中國藝術家第一次參加大型國際展覽是1992年卡塞爾文獻展,其中的一個外圍展——“時代性歐洲外圍藝術展”,李山、孫良都沒有去現場,“經濟條件不允許”。參展的臺灣藝術家,也是第一次參加西方國際大展。
據張曉剛回憶,這次展覽,“看展的人極少”,宣傳也不夠,影響力有限。
1993年,更大的機會來了。意大利大使館的使館秘書茀蘭,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的發燒友,把中國藝術家介紹給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奧利瓦,14位中國藝術家被選中。
這一屆雙年展,29個國家有各自專屬的國家館,中國并不在此列,藝術家們參加的還是外圍展——名為“東方之路”,集合了俄羅斯、日本和中國的作品。
即使這樣,藝術家們還是很雀躍,自費去了威尼斯雙年展現場。
“這是中國當代藝術正式與國際對話的開端。”事后,已是“中國當代藝術教父”的栗憲庭總結。他帶領藝術家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