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概不外借
文獻資料成為鎮館之寶,概不外借,放在庫房里,除了占地方、耗經費,還要請專人來看護,何為來哉?
責任編輯:史哲 陳斌 蔡軍劍
近讀沈艾娣教授研究山西紳士劉大鵬的專著《夢醒子》,留意到趙妍杰女士“譯后記”里的一段文字:“我特意去山西省圖書館,數次與館員、主任聯系借閱館藏的劉大鵬日記手稿,均告失敗。這時,我才意識到此日記已經成為鎮館之寶,恐非普通人能讀到。”讀來真是心有戚戚。
記得多年前,《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先生向我約稿,希望我撰寫晚清書法家楊守敬卷。楊守敬是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內很多博物館、圖書館都有他的書法及文獻藏品。我想能為鄉賢立傳也算是功德事,滿以為各單位會提供種種方便。沒想到,跟楊守敬相關的文獻資料概不外借,也不能復印照相,書法原件連看的機會都沒有。這令我苦惱,研究者沒機會接觸到第一手資料,有資料的單位又沒人去做研究,那這些文獻資料放在庫房里,除了占地方、耗經費,還要請專人來看護,何為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