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培養后備干部

建立后備干部制度,使新老干部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備力量,并且保證這種交替經?;?、制度化。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魏晞

2017年7月10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城川鎮舉辦“城川民族干部學院”成立儀式。圖為城川民族干部學院的學生在學院成立儀式上自拍留念。(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1月2日《南方周末》)

建立后備干部制度,使新老干部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備力量,并且保證這種交替經?;?、制度化。

對各層級領導班子年輕干部配備,要統籌把握、符合實際。應當注重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注重使用后備干部,用好各年齡段干部。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全國省級黨委換屆選舉在2017年6月底收官,全國31個省份共新晉85名省委常委。在這批履新省委常委的官員中,“65后”官員開始批量涌現,一些省份甚至有“70后”的年輕面孔出現。這些年輕官員,被作為新生血液補充進各省級黨委的領導班子。

這些官員當中,不少都曾有過后備干部的經歷。他們在被提拔前就已經進入了后備干部名單,經歷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和重要崗位上的鍛煉,比其他官員更早地納入了組織部門選人用人的視野之中。

后備干部制度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從為了建設“第三梯隊”的緊迫任務到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了培養和選拔各級領導干部的主要方式,保障了各級領導班子有序地交接更替。而當下,干部選拔方式的改革創新考驗著后備干部制度的生命力。

制度性選拔

按照官方解釋,后備干部是指各級黨委按照干部管理權限,根據有關選拔標準和選拔程序,選拔出德才兼備、素質好、有培養前途和發展潛力的優秀干部,為更上一級領導班子補充干部而準備的后備人選。

后備干部的提法起源于1980年代初,由于歷史原因,當時的中央和省部級領導年齡相對較大。資料顯示,中管干部中60歲以上的超過了一半,而各省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的年齡多在61歲以上。為了解決迫在眉睫的新老干部交替問題,中央開始考慮制度性地選拔后備干部。

1983年10月,隨著中組部下發《關于建立省部級后備干部制度的意見》,后備干部成為一項制度正式確立。“為了使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使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連續性和繼承性,必須從現在開始抓緊第三梯隊的建設”,該文件這樣解釋建立后備干部制度的原因,“使新老干部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備力量,并且保證這種交替經?;?、制度化。”

這份文件要求,在次年7月前,全國范圍內要選定共計1000名省部級后備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