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吃的“三文魚”可能是淡水虹鱒

虹鱒魚假扮三文魚的鬧劇,在水產市場上比比皆是

責任編輯:袁端端 實習生 郭佳靈

在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知中,三文魚指的是原產挪威的大西洋鮭魚,虹鱒魚“替身”的出現讓輿論嘩然。(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三文魚被淡水虹鱒“強攀親戚”背后“水產造假嚴重程度,超出很多人想象”》)

經銷商眼饞比進口三文魚便宜近1/3的價格,以“三文魚”的名義將淡水虹鱒賣到小餐館。一些商家甚至打著“冰鮮”的賣點,賣出了比真三文魚還貴的價格。

無論是虹鱒魚冒充三文魚,還是油魚冒充鱈魚,其本質都是食品欺詐——在食品生產、貯存、運輸、銷售、餐飲服務等活動中,故意提供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

來自青海龍羊峽的“三文魚”們可能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會在短短幾天之內,從高貴洋氣的“海產界愛馬仕”跌落至谷底。

這和一條新聞有關。2018年5月22日,央視財經報道稱,國內青藏高原很早以前就開始養殖三文魚,目前國內市場上1/3的三文魚由龍羊峽“承包”。

不曾想,這則初衷為宣傳水產養殖高科技的新聞,卻意外開啟了一出跌宕起伏的“連續劇”——先是有網友指出,龍羊峽出產的并非根正苗紅的三文魚,而是虹鱒魚;科普達人很快“接棒”,指出生吃淡水虹鱒有感染寄生蟲病的風險;消費者則陷入震驚與失望中,中國漁業協會、水產加工與流通協會緊急發聲,為淡水虹鱒正名;企業也祭出檢驗報告自證安全。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虹鱒魚假扮三文魚的鬧劇,在水產市場上比比皆是——巴沙魚冒充龍利魚,羅非冒充鯛魚,油魚冒充鱈魚……

“水產造假的嚴重程度,超過很多人的想象。”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食品安全博士鐘凱說。

淡水虹鱒能否生食

在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知中,三文魚指的是原產挪威的大西洋鮭魚。但正如漁業協會的澄清,三文魚并非某一種魚的科學名稱,而是鮭鱒魚類產品的統稱。

盡管是近親,但三文魚和虹鱒魚并不是同一種魚。鮭科魚分為鮭科鮭屬與鮭科鱒屬,準確地說三文魚屬于鮭鱒魚,而鮭鱒魚又分為海鱒和虹鱒。在這群鮭科魚大家族里,唯有虹鱒最為獨特,它們多數種群終生生活在低溫淡水環境中,是淡水魚,魚肉顏色與三文魚相仿。

消費者概念模糊源于標識混亂,源于水產品命名規范的缺失。但把虹鱒魚算作三文魚,卻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

按照央視報道,市場上相當一部分三文魚刺身都是淡水虹鱒魚做的,一些人開始后怕吃下去的刺身會不會存在食品安全風險,淡水生魚片會不會有寄生蟲?科普學者也紛紛發言:青藏高原盛產的虹鱒并非人們平常所說的挪威三文魚,虹鱒極易感染寄生蟲,必須煮熟了吃。

很快,中國漁業協會在其官網回應,“三文魚”有沒有寄生蟲不決定于是在海水還是在淡水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野生的很容易存在寄生蟲,正規養殖的沒有。”

鐘凱贊同前半句,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