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三文魚”第二季:自律,還是謀利?協會與企業聯手定標,虹鱒成“真三文魚”
“真假三文魚”之戰迎來第二季——行業協會攜手水產企業制定團體標準,將虹鱒魚歸入三文魚。是行業尋求自律與規范,還是既得利益者謀求行業規則加持?
責任編輯:何海寧
菜市場冷藏柜中待售的三文魚。
“真假三文魚”之戰迎來第二季——行業協會攜手水產企業制定團體標準,將虹鱒魚歸入三文魚。是行業尋求自律與規范,還是既得利益者謀求行業規則加持?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最新回應稱:中國生產的虹鱒魚產量在4萬噸左右,如按此次團體標準來講,達到合格生食虹鱒魚的量不到三分之一。
“團體標準發布前我就說,只要發布肯定輿論要炒,大家做好各方面的監測。”2018年8月14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
此刻,他和所在的協會正處在輿論的火山口上。
4天前,在青海舉辦的中國國際三文魚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成立了三文魚分會,并正式公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在5月份沸沸揚揚的“真假三文魚”全民爭論之后,這份新鮮出爐的團體標準,明確將虹鱒魚歸入三文魚。
硝煙驟然再起。一些業界人士覺得不可思議反對,斥其是“指鹿為馬”。而崔和則強調這是在“倒逼企業嚴控生產環節”。
“按照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中國生產的虹鱒魚產量在4萬噸左右,按這次的標準,達到合格生食虹鱒魚的量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1萬多噸。”崔說。
再正名,再爭論
3個月前的爭論肇起于一則新聞,稱占國內市場1/3的三文魚來自青海龍羊峽。隨后網友質疑,稱龍羊峽出產的并非根正苗紅的三文魚,而是虹鱒魚,科普人士指出生吃淡水虹鱒有感染寄生蟲病風險。中國漁業協會、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緊急發聲。
3個月后團體標準可謂是虹鱒“正名之戰”第二季。
“該標準是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科技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完成的。”崔和說。
在這份6頁的團體標準中,規定了生食三文魚的檢驗方法、標簽、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內容。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對“三文魚(salmon)”的解釋: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
在不少專家看來,三文魚(Salmon)和鱒魚(Trout)分別是指不同的魚類,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