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 荒漠絕響, 無問西東(上)
90年前,由中國和瑞典專業人士聯合組成的中國西北考查團在先后兩次共6年的征程中,跨越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過天山準噶爾盆地,南至羅布泊和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涉及面積約460萬平方公里 ,考查范圍涵蓋氣象觀測、地理與測繪、地質古生物調查等領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
責任編輯:楊子
90年前,由中國和瑞典專業人士聯合組成的中國西北考查團在先后兩次共6年的征程中,跨越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過天山準噶爾盆地,南至羅布泊和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涉及面積約460萬平方公里 ,考查范圍涵蓋氣象觀測、地理與測繪、地質古生物調查等領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
“爸爸,我們來了!”
300級臺階,從新疆天池邊的福壽觀牌坊走到觀門,普通人大概只需幾分鐘。而年齡均過七旬的劉美麗、劉安妮和劉艾林姐妹,停停走走,興奮地聊天、提問,花了數倍的時間。
9月底10月初,從所居住的澳洲、美國,姐妹仨齊聚烏魯木齊,又從天池、庫車,一路追尋父輩的足跡。
劉衍淮 圖 / 王忱提供
90年前,她們的父親劉衍淮,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備注:1930年代用“考查”而非“考察”一詞,除后來出版的黃文弼日記書名外,本文因循此稱呼全文照用。以下簡稱這次考查為“西北科考”)的第一批成員,當時的北大理預科學生,曾駐扎于天池福壽觀一帶進行氣象觀測。因為在這次科考期間表現優異,劉衍淮獲得了珍貴的留德機會。留學期間,出于對軍事氣象的興趣,他矢志獻身這項事業,回國后培養了成百上千軍隊氣象人員,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劉衍淮與李憲之并稱為海峽兩岸的氣象科學泰斗與氣象教學的“一代宗師”。
雕梁畫棟的福壽觀并非氣象站原址,氣象站坐落在更高、更遠的山坡上。
觀測站有一蒙古包,余與德人馬學爾及一哈薩克仆人住其中。山之陰面松柏叢生,山腰有一三官廟,有道士ー人主持之。山下為一大湖,岸上松柏蒼翠,風景絕佳。湖岸道觀名福壽寺,有道士數十人,耕種附近田地,也去迪化化緣。
——劉衍淮西北科考日記
90年過去,不僅當初的帳篷早已灰飛煙滅,原址附近也沒有關于劉衍淮及科考團的丁點介紹。
考查團部分成員合影,后排白衣站立者右為李憲之,左為劉衍淮,前排右一坐者為中方團長徐炳昶 圖 / 王忱提供
但在1930年代,這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件,當時的北平新聞界給予了連篇累牘的報道。1927年4月,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合組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成立。5月,專業人士的隊伍,加上數百匹輜重累累的駱駝,從包頭出發,考查范圍涉及內蒙、甘肅、新疆、青海和西藏諸省。
1927年科考團駝隊離開哈那河大本營向額濟那河進發 圖 / 王忱提供
一次原本因德國漢莎公司開辟新航線而派赫定啟動的氣象考查,最后演變成了先后兩次、長達6年(將之后的綏新公路勘察也算入共計8年),綿延萬里,涵蓋氣象觀測、地理和測繪、地質古生物調查、考古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調查的大規模研究。所得各類采集品、文物與科研成果,可謂汗牛充棟。
劉衍淮后人捐贈給黃文弼中心的珍貴資料 圖 / 劉新
幾個月前,劉家姐妹將劉衍淮留下的科考照片、日記和文獻等珍貴資料捐獻給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這些東西回到了它們的家。我們想,在天上的父親應該會很高興。”劉美麗三姐妹語帶欣慰。
9月29日,該中心舉行了隆重的受贈儀式和紀念活動。徐炳昶、黃文弼、袁復禮、龔繼成和劉半農等西北科考團理事和成員的后人見證了這一時刻。
黃文弼中心的成立同樣源自一項意義非凡的個人捐贈。2012年至今,黃文弼的兒媳李傳芳帶領子女,遵循兩代人的遺愿,在多方調查后,選擇將黃文弼的三千多冊圖書(多為線裝書)、一千多枚拓片及珍貴地圖捐贈給新疆師大。不久前,袁復禮后人也把家里保存的(由袁復禮收藏多年)科考團部分成員的文獻和物品捐贈給這里。
然而,除后人圈子和少數研究者以外,西北科考的歷史如同一片巨大的空白,為世人所忽略。如若不是在1980年代之后,先后由民間發起過三次周年紀念、一次課題研究,又在黃文弼中心諸多學者的努力下開始籌建科考團紀念館和研究平臺,中國西北科考團幾乎就要埋沒在歷史的縫隙里。
“這些年,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