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吸引城鎮孩子入讀的川北村小
2019年秋季開學,楊秀麗策劃了一場勵志班會,安排了“哥哥說”、“爸爸媽媽說”、“老師說”三個環節。全班14個孩子家中,她硬是找不著一個父母,最終找到了剛剛過來陪讀的外地媽媽熊妹玲。
在范家小學,楊秀麗遇到了各種困境學生,有的眼睛看不清而無力治療,有的冬天穿著單衣,有的是徹頭徹尾的孤兒。
說到這時,這位校長的嘴聚成一顆櫻桃,露出單純而狡黠的微笑,他說,“我為了把老師們留在村里,把頭都想破了?!?/blockquote>發自:四川廣元
責任編輯:吳筱羽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教育公平)
2019年秋季開學,楊秀麗策劃了一場勵志班會,安排了“哥哥說”、“爸爸媽媽說”、“老師說”三個環節。全班14個孩子家中,她硬是找不著一個父母,最終找到了剛剛過來陪讀的外地媽媽熊妹玲。
在范家小學,楊秀麗遇到了各種困境學生,有的眼睛看不清而無力治療,有的冬天穿著單衣,有的是徹頭徹尾的孤兒。
說到這時,這位校長的嘴聚成一顆櫻桃,露出單純而狡黠的微笑,他說,“我為了把老師們留在村里,把頭都想破了?!?/p>
這天的鄉土課程,二年級學生到了門衛李德俊家參觀自動脫粒機。
米倉山秋日多雨,2019年10月17日,山谷里的范家小學迎來了難得的大太陽。下午前兩節課,低年級是自然觀察,高年級則是體育,副校長王畢衛把下午后兩節“留白課”全改為自由活動。
“全校學生一下午都在室外活動?!币晃粡某啥紒韽V元寶輪鎮茍村參觀的家長感嘆。
身材臃腫的王畢衛在操場上和學生比賽跳繩,又和來訪者討論教育理念。不久前一則“城市孩子下鄉讀村小”的新聞令來訪者陡增,王畢衛疲于應對,不斷重復著迎客、介紹、答問、留飯的步驟。
訪客大多驚嘆于范家小學的“放松”和“不著急”:到點就下課,下午天氣好就把學生放出去活動,午間沒有老師維持秩序,想午睡就午睡,不想睡可以自由安排。
2018年初秋,經濟學家何帆尋訪至范家小學。彼時,學校剛鋪了嶄新的人造草皮,粉刷了校舍,四周散布著稻田和荷塘,遠處高山云蒸霧繞,校園里的孩子開朗大方,一切都跟城里人想象中的村小不大一樣。
何帆將范家小學作為“最具先鋒教育理念的學?!睂懭胄聲骸靶∫幠:图乃拗频姆都倚W創造了一個平等、包容、自信、樂觀的社群,這種社群造就了最快樂的留守兒童?!?/p>
第一批城市家庭慕名遷來。至2019年10月,先后有超過10個城鎮孩子入讀這所村小。
鄉土“芬蘭風”
“芬蘭的教室就是這樣的,山村學校有這樣的教室真是太科幻了!”唐曉君連連驚呼。他是成都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創始人,過去幾年遍訪教育發達國家的校園和課堂。
每一個到訪者都會被范家小學的教室布置吸引:教室中間是梯形課桌拼成的圓桌,四周散布著沙發卡座、書架和柜子,靠窗一角還有一個半圓形的榻榻米,上面散著幾個抱枕。
班家文化和鄉土教育是范家小學提煉出來的兩張名片。剛剛聽完介紹的唐曉君細致地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課桌選用的木紋材質有自然感,沙發卡座能讓學生在單獨面對老師時感到放松,榻榻米為學生提供了在教室里脫鞋的空間。
“很多人以為在教室里搞幾張沙發、圓桌就是班家文化,事實上,班家文化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毙iL張平原解釋。他所說的班家文化,指的是“以班為家”,讓學生在班里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超高的師生比為“以班為家”的文化提供了土壤。2014年張平原到任校長時,學校有12個老師和41個小學生,平均每個班只有不到十個學生。加之師生大多住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