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究竟應該怎么上?

今年以來,人們對于大學生的關注形成了眾多熱點:“小鎮做題家”“績點為王”“二本學生”……這些被廣泛討論的話題,揭開了此前少為人關注的當下大學生共同的困惑。這些困惑,一方面考驗著個人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和大學教育的追問:當下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年輕人?大學教育是否回應了社會需求?

多年來,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持續思考大學教育及改革。在他看來,大學生應該怎樣度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應當達到怎樣的目的,是他直到老年之后,才思考出答案的問題?!叭绻麄冋嬲靼琢松洗髮W的根本意義,將不僅使他們在大學過得非常充實,而且還可以為他們日后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10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0年7月7日,南京市第九中學高考考點內,結束了語文考試的考生們從“狀元門”走出。 (視覺中國/圖)

“大學究竟應該怎么上?”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許人們大不以為然,似乎這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套路,照此辦理就是了。

什么是成型的辦學套路呢?那就是高中畢業后參加統一高考,選擇一個滿意的專業,按照教學計劃,逐門課程聽講、考試直至獲得畢業文憑,然后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

這是天經地義的嗎?是培育人才有效的途徑嗎?對此,大學的辦學者或是求學者,少有人提出質疑,更沒有人敢于打破這個傳統的窠臼,去嘗試某些新的教學模式,以培育出杰出的人才。

指導學生如何學習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本人,這是舊中國學藝拜師的行話。那么,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通過高考被大學錄取,這也就等于說他們已經跨入了學藝的門檻。但是,他們是否能夠成為杰出的人才,究竟是取決于名?;蛎麕?,抑或是取決于自己的志趣呢?我無不遺憾地說,現在的大學既沒有導師給他們以指導,也沒有開設指導他們如何學習的課程,以至于他們不得不在迷茫中摸索,而僅僅只是獲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有的甚至是收效甚微。

《示子通》是南宋大詩人陸游教兒子作詩的一首詞,其中寫道:“詩為六藝之一,豈能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边@是陸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寫的,他的意思是說,不能僅僅就寫詩的技巧來學寫詩,必須勤學苦讀,在生活實踐中下功夫。他反思了自己學寫詩的經歷,年輕時只是注意辭藻、形式、技巧,但到了中年才發現這些方法是不對的,轉而注重詩的立意、構思和意境的修煉,因而他寫出的詩詞在文學史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