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匱乏讓教育機械呆板,應多讓孩子直面社會生活
與其強逼孩子對著書本發呆,不如大開渠道,多讓孩子們直面社會生活,與之對話,以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學生們在教室上課。
上初二的小男孩厭學,父親帶其到杭州臨安一處工地搬磚。當身上粘滿泥沙,癱坐在地上的兒子被問“讀書好還是干活好”時,小男孩的回答是“讀書好”。這條視頻不出意外地火了,在抖音上,這段視頻有上百萬的點擊,評論無數,表示要有樣學樣的大有人在,可見天下受困于孩子厭學的父母之多。
稍作留意,就能發現,目下,這種“體驗式教育法”有多流行?!案赣H開房車帶14歲厭學兒子旅行54天,結局令人驚喜”就是一例。上二年級的女兒不愛學習,怎么說也不聽,什么招都用了,實在沒轍,媽媽帶她去撿垃圾,孩子受苦之后崩潰大哭,立志考前三,亦是頓悟式成長之一例。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幾天前,我在快手上看過一名外賣大叔凌晨時分發出的視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