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里內卷,只會卷走安全感”:一名歸國學者教改失敗之后

哈佛大學從1938年開始跟蹤自己的學生,他們發現最有幸福感的校友,不一定是最有錢、最有名、最有權力的,而是與周圍人際關系最好的。

考上大學一定程度上不是改變命運,而是讓自己不被社會淘汰,是為了保底,迎合這個社會所設定的最低標準,這也是一種恐懼感。

何偉從小感受父母關愛,在美國鄉村長大,擁有安全感,他成為記者因為他真正喜歡寫作,所以他不怕失敗,不怕被拒絕,所以他能堅持寫作。換做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急于成功,如果被編輯拒絕過一次,很可能就選擇放棄。

責任編輯:吳筱羽

江學勤。 (受訪者供圖/圖)

江學勤六歲時隨父母由廣東移民到加拿大,作為移民,他始終沒過上開心的生活。

父親做著底層工作,受歧視,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兒子。在學校,江學勤的發型和衣服都“土得掉渣”,個人衛生不好,被同學們疏遠。他始終不曾真正融入加拿大社會,只想逃離。

這也是他多年后一獲得自由便獨自回到中國的原因。

年少時,唯一的希望是常春藤名校,“我要申請常春藤學校,并不是因為我對那些學校有充足了解,事實上我一無所知,我只是想逃離固定的生活軌道,逃離我在加拿大的生活?!?nbsp;

他設法轉學到多倫多最優秀的公立高中,上下學途中,在擁擠的地鐵車廂讀《紐約客》或《大西洋月刊》,加入足球隊,組織智力競答社團,當上校報總編輯。晚上七點回到家,會因為疲憊立刻昏睡過去兩小時,再爬起來讀書、完成作業、復習,扛到凌晨四點,因為疲憊而再次睡去。八點起床去上學,周而復始。

1995年,江學勤考入耶魯大學英國文學系。四年后畢業,江學勤孤身回到中國任教。他只愿和名校打交道,先后輾轉于北京四中、北大附中、深圳中學和清華附中,推動他褒貶不一的改革計劃。很長一段時間內,相關學校的貼吧中,都有人發問:江學勤到底什么時候走。

2012年離開北大附中后,江學勤承認,自己每次推動的改革都很失敗。他在著作《創新中國教育》(2014年4月)和《看不見的力量:有關成功、學習和創造力的真相》(2021年6月)中,均回顧了自己的教育改革,并試圖尋找一種對于教育而言真正的成功。

很難判斷江學勤的改革到底是否失敗。在《創新中國教育》的豆瓣短評下,有讀者留言稱,當初完全不明白江的用意,在改革引起巨大爭議時,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照著江的安排,“悶頭過日子”。不過,這位讀者表示,如今在美國學校待了幾年后,才隱約明白江當年的想法。

從三所名校離開后,江學勤如今的身份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全球教育創新計劃研究員。2021年10月13日,江學勤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就中國教育改革與創新系列問題展開探討。

《看不見的力量:有關成功、學習和創造力的真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6月。 (資料圖/圖)

“他們不是想成功,而是想避免失敗”

南方周末:從耶魯大學畢業后,你為什么到中國的中學任教?(這個選擇很少見。)

江學勤:1998年1月到8月,我在北京四中擔任外教。這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