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不應該為導盲犬埋單,解決盲人出行應靠圖形識別與測距等技術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已經沉淀出很多新的基于人工智能、圖形識別、傳感器的新技術。自動駕駛需要面對的速度是每秒10米、20米、30米,但盲人出行,需要處理的只是每秒1米的速度,技術要求更低。這些技術朝著小型化、廉價化的方向發展,做一些妥協,就是盲人出行的利器。
責任編輯:陳斌
導盲犬趴在視障人士的腳邊。
導盲犬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狗,是工作犬的一種,經過訓練后的導盲犬能夠聽懂很多指令,可以幫助盲人過馬路,坐地鐵、回家等等,帶領盲人安全出行。這兩年,國內的相關新聞也多起來,多數都是導盲犬不能進入一些場合引發的沖突。在這些新聞的推動下,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逐漸制定導盲犬出行的相關規定,為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紛紛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這些新聞中,公眾也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導盲犬。這體現了全社會對視力障礙人士的關懷。社會充滿愛心當然是好的,但還需理性、深入地去看到背后的問題。先把結論撂在這兒:解決盲人出行問題,推廣導盲犬非正確的解決之道。且聽我一一道來。
僅僅看這些新聞的頻率,一定會給人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國內的導盲犬越來越普及了。實際上,在中國,視障群體有1730多萬,而持證上崗的導盲犬僅有兩百多條。新聞給人的印象并不真實,導盲犬并沒有那么普及,這是因為導盲犬實在是太貴了。
想要一只素質比較高的優秀的導盲犬,訓練的過程很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