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大類招生,忐忑專業分流

過去一年里,為了拿到更高分數,大學新生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競爭機會。陳安寧印象深刻,某次讀書筆記作業,“要求三千字,有人寫到兩萬”。

葉志明甚至想到了“打招呼”的問題。專業分流時,如果有人托關系怎么辦。他干脆提請黨委會,通過一項決議,誰打招呼,紀委通報公示。

日本取消通識課程的背景,也恰恰與經濟復蘇相關。二戰后,隨著日本經濟逐漸好轉,社會各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上升,且學生在入學時,就對與就業相關的專業課程有強烈的學習需求。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農健/圖)

(相關報道詳見:《“大家都有更急的事要做”:廈門大學教授王洪才談通識教育》)

忐忑了一整個學年后,專業分流結果揭曉了。2022年7月9日,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成績統計、活動加分和志愿填報后,某985大學學生陳安寧(化名)等到了自己在大學的“歸宿”。

“新聞專業”,陳安寧如愿以償。不過,她的一名志愿相同的同學,因為0.1分之差,被分到了信息管理——一個傳統工科專業。

過去一年里,為了拿到更高分數,許多雙一流高校的新生不放過任何一個競爭機會。陳安寧印象深刻,某次讀書筆記作業,“要求三千字,有人寫到兩萬”。

這場競爭的決定因素,大多數時候是績點。沒人希望考上名校卻選錯專業,例如一個立志當程序員的學生,被分到土木工程,畢業后奔走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例如一個喜愛電子的學生,接下來要跟汽車打交道。

大類招生,即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的專業合并招生,學生先統一學習基礎課,一段時間后根據興趣和成績,決定最終所學專業。其核心在于拓寬培養口徑,給學生更充分的專業選擇機會。

隨著重視通識教育成為高校改革大方向,大類招生過去這些年里不同程度地落地推廣。據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譚穎芳的統計,截至2020年,首輪134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除軍事院校外,共有115所高校實施了大類招生與專業分流。不過,其中僅有個別高校實行跨學院的徹底方案。

改革的開端,許多人認為是2001年啟動的北大元培計劃。南方周末記者追溯發現,這是一些高等教育者多年未竟之夢。最早是為了擺脫高校學科設置過于專業化的掣肘。

在一些學者看來,相關教育實踐其實已經過三輪迭代,最新一輪的展開,伴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逐步落地。

一個教育理想

1997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師牛大勇前往哈佛大學進修。專業研究以外,他特別考察了這所世界一流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

彼時,困于1950年代奠定的精細的專業分類,一些教育者意識到,專門化的本科教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需求。早在1978年,教育部在一份草擬文件和一次座談紀要上,都提到了放寬專業口徑。

更久遠的1950年,潘光旦在《說“通”“?!辈⒅亍分芯拖到y總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矛盾,并提到現代社會正走向只強調專而不強調通的極端。

第一輪試驗在1980年代末開始,當時的改革方向,多是從按專業招生轉向按系招生。一位云南大學中文系1990級學生回憶,到大二,他才選擇究竟學中文還是新聞。

在哈佛,牛大勇發現,國外大學跨專業學習的自由度很高,很多本科生不斷跨越文理界限,選修感興趣的課。甚至有少數人,在最后一年才確定自己的專業?!爸恍璋凑赵搶I的規定修夠學分,就能獲得這個專業的本科學位?!倍嗄旰?,牛大勇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根據對哈佛的考察,他寫了一份調研報告,刊登在北大校報上。

1999年11月,在副校長遲惠生推動下,北大組建了本科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牛大勇成了召集人之一。小組里,一部分人只經歷過專門化的高等教育,另一部分中青年曾留學海外。但他們都懷有一個關于通識教育的理想,“本科專業分割過細,學科基礎狹窄,而當時中國高校的碩博體系逐步確立,這樣的本科分類嚴重影響專業人士培養,且不適應人才多樣化的社會的需要?!?/p>

起初,北大對小組的定位是“戰略研究”,這給了成員們更大的想象空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校對:胡曉 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