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知識分子應該勇于跟官員對話
面對官員,知識分子拍案而起固然需要勇氣,但坐下來主動對話,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陳思嘉
面對官員,知識分子拍案而起固然需要勇氣,但坐下來主動對話,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近讀于建嶸教授與哈佛大學裴宜理教授關于“紅色文化與中國革命傳統”的對談(見2011年6月16日 《南方周末》大參考),在激賞東西方學者對話碰撞的火花之余,不禁想起于建嶸半年多以前,另一場不歡而散的對話。
2010年底,于建嶸一篇微博一石激起千層浪:“昨晚深夜趕到萬載縣,今天給七百多人講課,號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的房子。剛才吃飯,縣委書記稱,為了發展,就得拆。我怒言,現代社會就是以保障個人基本權利為基礎,你們這些人最要做的就是確保個人權利。他說,如果沒有我們這些縣委書記這樣干,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吃什么。我一怒推椅而起,離席而去。”
雙方的言論是非,自有公斷;一次吃飯時的私下談話,是否應該卷進公共領域,也另當別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