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得很激烈,但談的不是一回事兒
一邊留戀的是飛速發展的北京城喪失的東西,懷著對北京的鄉愁;一邊追求的是相對公平的高考機會,不想在北京打拼十多年后,自己孩子的教育,成為未知數。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高禎
經常有外地來京家長到北京市教委“上書”,呼吁放開學生異地高考。
反對外地孩子在京“異地高考”的北京青年,和要求孩子在京參加高考的外地家長,在北京市教委信訪辦外對峙。
一邊留戀的是飛速發展的北京城喪失的東西,懷著對北京的鄉愁;一邊追求的是相對公平的高考機會,不想在北京打拼十多年后,自己孩子的教育,成為未知數。
在法學家眼里,前者遺忘了基本的公平原則;而教育學家認為,一下子放開不現實,并可能導致新的不公
。
“非京籍家長”VS“京籍非家長”
教委信訪辦的爭執背后,是近年來北京公共資源緊張、道路擁堵、空氣質量下降、公交擁擠、醫院爆滿的現實問題。
他們甚至給這群眼中的“異鬧”——堅持爭取孩子在北京“異地高考”的家長——起了一個侮辱性的名字:“外地X”。后來演變成“WDB”并變得有名有姓——“王德彪”。他們中的許多人把自己的微博頭像改成統一的“反異鬧、促文明、護文化”的圓形標識,圓心里寫著北京二字,下面配著被咬出一個缺口的幼苗圖案,以比喻他們眼中外地人對他們家鄉的“蠶食”。
2012年10月18日中午。這群二三十歲的北京青年,和一群他們口中的“王德彪”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信訪辦公室外對峙。這個不足20平米的辦公室位于中國地質大學南門對面一個白色的臨時彩鋼板房內。房子的一半作為奧運大廈北門傳達室,另一半則屬于教委信訪辦。
每周四上午9點到11點,信訪辦開門迎客。9月20日以來,每周四,都會有一群外地戶籍的家長為子女在北京的就學、升學問題前來反映情況。他們的子女,外地籍貫的學生還無法在北京報名參加高考。而他們近期頻繁到訪的原因則是國務院近期下發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要求各地在年底盡快出臺放開隨遷子女高考的具體政策方案。
2012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