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認識,比“偉大的爺爺”更重要 尋找饑荒記憶的“85后”

不滿足于紙面化的歷史敘述,一群從未體驗過饑餓的“85后”回歸鄉村,重新挖掘半個世紀前三年困難時期的民間記憶。發現爺爺曾“作惡”后,郭睿并不傷心?!矮@得一個正確的認識,比擁有一個‘偉大的爺爺’要重要?!蓖炀扔洃浀耐瑫r,年輕人將觸角從歷史延展到鄉村當下的環境、教育和空巢老人等問題中來。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張雪彥 岳進祥

湖南雙井村中學生劉紅麗在采訪老人。 (草場地 供圖)

編者按:不滿足于紙面化的歷史敘述,一群從未體驗過饑餓的“85后”回歸鄉村,重新挖掘半個世紀前三年困難時期的民間記憶。他們發現,今天吃飽了的村子在某種意義上依舊“饑餓”。拒絕遺忘、進而改造鄉村和自我,成為這群年輕人重新思考的命題。

發現爺爺曾“作惡”后,郭睿并不傷心。“獲得一個正確的認識,比擁有一個‘偉大的爺爺’要重要。”

找尋饑荒記憶,困難不僅在于歷史的遙遠模糊,還在于現實的堅硬。不少老人拒絕采訪,反對公映紀錄片和立碑。

挽救記憶的同時,年輕人將觸角從歷史延展到鄉村當下的環境、教育和空巢老人等問題中來。

經歷了半年的鄉間尋訪,25歲的郭睿終于得到了一個不是太好的結果: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她的爺爺作過惡,毆打過一個挖野菜充饑的鄉親。

但郭睿并不傷心,她得出結論:“獲得一個正確的認識,比擁有一個‘偉大的爺爺’要重要。”

但僅僅在三個月前,郭睿仍在為“好爺爺、壞爺爺”的問題而糾結。她出生于1988年,從未嘗過饑餓的滋味,縱使已是南開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祖輩的歷史在她看來總遙遠得像東方夜譚。“活的歷史不在書里,”她說,“而在身邊每一個人的記憶中。”

郭睿的認識得益于一項名為“民間記憶計劃”的饑荒口述史搜集行動。在富足的年代里,讓饑餓的記憶不至于湮沒,正是這項計劃所想達到的目標。它號召年輕人返回成長的鄉村,繞過教科書的單薄敘述,挖掘正在消失的歷史碎片。

2010年至今,已有二百余人參與,共采訪一千余名老人。依靠超過兩萬分鐘的采訪影像素材,這群年輕人制作了十六部紀錄片、兩部劇場作品,以及兩百余份口述記錄。

重建一段獨特的民間記憶,也是計劃發起者、獨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的心愿,“讓年輕人重擔歷史”。

從漢堡包到榆樹皮

2013年4月25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坐滿百人的教室里,“草場地”(民間記憶計劃成員的群體名稱)的年輕人們放映了紀錄片《吃飽的村子》,回溯大饑荒時期的山東省鄒家村的故事。一位前往丹麥學術交流的上海教授看完哽咽:“記憶被淹沒,你們卻在試圖直面歷史。”

但這樣的自覺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對這群“85后”和“90后”來說,久遠的饑荒年代曾陌生得像一團霧,甚至連相關的影視作品或小說都很難找到。

另一位成員,天津美術學院學生王海安對于上世紀中葉那場饑荒的唯一了解,是掛在家中豬圈的一塊榆樹皮。年過八旬的爺爺告訴他,這是“苦日子”時唯一的食糧。日子好了,老人也不忘留一塊以紀念昔日之痛。

出生于1988年的王海安對此嗤之以鼻,這個數字媒體專業的大學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