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讀王鼎鈞隨感(之一)

聽上一輩講故事,對比會有感觸,觸動很容易發生在兩代差異和時代變遷之間。我這一代和王鼎鈞,還多了另一個隔閡,隔著大陸的文化斷層。這個斷層,我和自己的父輩一起經歷。王鼎鈞卻和我從未謀面的叔叔、和另一半父輩的朋友們,延續了過去的文化傳統。

王鼎鈞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中文作家。王鼎鈞的四部回憶錄在大陸出版,是讀者的一件幸事。讀后感想各人不同,對我來說,讀他的書,如一個久違年代突然走到面前。那些許久沒有再聽到的用詞用語,激起童年回憶。有過那樣一些人,不可測的智慧是在水下,浮出水面的冰峰在陽光下一閃一亮。那是我曾經很熟悉的氛圍,卻隨著我身邊最親近一輩人的離去而離去。離去的是一個時代。如今在我遠遠的周圍,可以看到許多同代學人,卻風景迥異。

我開始讀到王鼎鈞,是在美國,十幾年前。

當初去美國,想的不是去看一個國家,而是去看世界。實際發生的更有一點荒誕:我也是去看近鄰,看臺灣人?,F在想來,當時大陸還足夠封閉。離開大陸前,我只在廣東認識過一個臺灣人,是個彬彬有禮的工程師。記得他送我一包“凍頂茶”作見面禮,那是我第一次喝上臺灣茶。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么說吧,如果他不送,我就不太可能在那個時間點上喝到凍頂茶,也不會知道那是臺灣名茶。想想不可思議,當時“文革”結束、大陸戴上“改革開放”帽子已經逾十年了。

如此封閉,大家感覺卻“很開放很開放”了,因為參照系是在此之前的十年“文革”。其實,九十年代初以前的開放,大多只是自己給自己的開放,以前不能穿的,現在可以穿了,穿個牛仔褲留個披肩發;以前不能做的,現在可以做了,就覺得已經很開放了。曾經不準談人性,現在人性突然爆棚,性善性惡,人性弱點和人性復雜性,都一勺燴了。一邊有拘謹壓抑的延續,一邊有池內狂歡。最經典的,是曾經個個一無所有,卻不準說自己一無所有,說出來就是不滿現狀,就可以是刑事罪行;“文革”以后,大家還是一無所有,卻居然就可以說出自己一無所有了,那是多大的解放。所以崔健喊一嗓子《一無所有》,足以降天下。

開始可以了解世界了,但是論對外部世界的了解,還是片羽吉光。

《隨筆》2014年第2期 出版:《隨筆》雜志社

所以,在1990年,大陸人沒有交上臺灣朋友,對臺灣和臺灣人毫無了解的,十分普遍。美國是個小聯合國,五彩繽紛下,剛到美國的我,對臺灣好奇。他們沒有經歷簡化字改革,還用著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