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往·生 】21341人 戰爭結束了,故事沒有結束 活著
每一場運動,每一次風波,志愿軍戰俘們都被推上前臺,他們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壯士”的標準對照,有些還成為了“人民罪人”。部分選擇去臺灣的戰俘晚年也窮困潦倒,當初的承諾也成了“空頭支票”,窮困老兵們甚至游行示威。
責任編輯:葉偉民 實習生 岑欣杭
赤壁志愿軍陵墓建成50多年里曾無人祭拜。近幾年,志愿者開始為每個墓碑尋找親人。
專題按:至少有18萬年輕的中國士兵在朝鮮戰場陣亡,由于歷史等復雜因素,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長眠于異國他鄉。
七千多名戰俘回到了國內,每一場運動都把他們推向斗爭的前臺;一萬四千多名戰俘去了臺灣,許多窮困孤苦地度過晚年。
回國!回鄉!回家!無論陣亡的烈士,還是幸存的戰俘。“對于世界,你只是一名士兵;對于母親,你是整個世界”。
民間已經行動,記下每一座墓碑上的名字,挖掘每個個體的故事,尋找魂牽夢縈的親人。這是國家的責任。勿忘每個亡魂,勿忘戰爭的殘酷。
每一場運動,每一次風波,志愿軍戰俘們都被推上前臺,他們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壯士”的標準對照,有些還成為了“人民罪人”。
部分選擇去臺灣的戰俘晚年也窮困潦倒,當初的承諾也成了“空頭支票”,窮困老兵們甚至游行示威。
遠走異邦的極少數成為了成功人物。程立人成了阿根廷總統的妹夫,成為當地最大的珠寶商,還有60萬畝土地和兩家上市公司。
那場戰爭里活下來的人都老了。當新聞里,437具中國志愿軍士兵遺骸被韓國送回中國國內,一位兒子手捧父親的遺像失聲痛哭時,81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180師老兵童志安說,那個人的父親就是他埋的。
60年前,活著的人已經向死去的人告別。那是停戰后三個月,首長讓童志安去部隊戰斗過的地方掃墓,在一個個以數字為代號的戰地山腳,有著一叢叢的墳墓,童志安給它們添上新土,脫帽鞠躬,向他們告別。
無法告別的恰恰是活著的人,一百余萬中國士兵被打上了這場戰爭的烙印。戰爭結束了,但他們的故事仍未結束。
北行、南下、異邦
60年前,童志安21歲,他挖了六百個坑,埋葬他的戰友。這些坑有一米二深,長度剛好放下一個人,死去的士兵被擦拭掉身上的血跡,用雪白的,但卻被稱為血衣的白布包裹,由童志安和他的擔架班抬進墓坑,填上朝鮮半島的泥土。
這是1953年的春夏之交,一場激烈的陣地攻防戰,葬身炮火的人們如燒焦的木頭,一個月后,戰爭結束了。21341名中國戰俘面臨一個選擇——回大陸還是去臺灣。
1951年,因饑餓而昏睡的陳文基,一覺醒來,就成了美軍的俘虜。他被帶往韓國巨濟島上的中國戰俘營,在營內,他發現,戰俘之間,正在上演著“國共內戰”。
“親共”還是“反共”,不同立場的戰俘壁壘森嚴。“反共”的戰俘,多為原國民黨部隊的軍官和士兵,他們在解放戰爭中被收編,被俘后要求前往臺灣。其他戰俘絕大多數堅決要求回大陸。意識形態的沖突,讓雙方互相視對方為叛徒,戰俘營成為戰場,大規模的毆斗時有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