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往·生】183108人 “墳前的雜草長了一茬又一茬,卻很少有親人踏足過” 探訪志愿軍歸葬地

國內的幾處志愿軍陵園面貌堪憂。丹東振興區烈士陵園四周被低矮破舊的民房包圍,空氣里彌漫著豬糞的味道。民間的志愿者正在為每一座墓碑尋找親人,只為了能給每個死難者的墳頭上掬一把土。

責任編輯:蘇永通 朱紅軍 實習生 張維

2007年,57歲的守墓人聶水泉給烈士墓除草。附近的村民一直默默地守護著這些非親非故的烈士。 (伏志勇/圖)

民間的志愿者正在為每一座墓碑尋找親人,只為了能給每個死難者的墳頭上掬一把土。

聽說1958年之后從未有中國人到過這里,雙膝下跪的李家英隨即念叨:“24座大墓,你們1080個人都是我的哥,哥哥啊,你們在天之靈一起快跟隨妹妹回祖國,回到母親身邊。”

國內的幾處志愿軍陵園面貌堪憂。丹東振興區烈士陵園四周被低矮破舊的民房包圍,空氣里彌漫著豬糞的味道。

終于可以團聚了。60年前長眠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123名烈士,多了一群新伙伴——在朝鮮戰場一起出生入死的437名兄弟。

2013年6月,韓國總統樸槿惠訪華期間,向中國領導人提出移交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歷經半年,終于成行了。

遺骸在2014年3月28日從韓國運抵沈陽的那個清晨,六十多歲的康明早早來到陵園門口,他手捧父親照片,臂戴黑紗,當載有遺骸的軍車緩緩駛來,他和守候的志愿軍后代突然跪倒在地,嗚咽起來。

康明的父親康致中,志愿軍第1軍團長,1953年在敵軍的一次突襲中犧牲。“這些人里沒有我的父親,但沒準有我父親的戰友。”

437具遺骸全部來自韓國京畿道的坡州墓地,他們是在朝鮮戰爭時期戰斗最激烈的鐵原、洪川及京畿道漣川等地區被發掘的。但康明的父親葬在對面的朝鮮一側,一個名叫江原道鐵原郡的地方。

占地24萬平方米的沈陽陵園位于城市的東北角,空曠的廣場上,一座刻有“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塔兀自聳立。兩位穿著制服的新兵正在奮力將一輛裝有石板的小車往外推。“這塊地的石板要全部鏟掉,種松樹。”其中一位說。

64年前,百萬志愿軍入朝參戰的時候,也差不多像他們這樣的年紀。三年后,有183108年輕人沒能跨回鴨綠江(據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不完全統計)。除去極少數干部、英雄安葬在沈陽、丹東等地外,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葬在他鄉。

在過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墳前的雜草長了一茬又一茬,卻很少有親人踏足過。

掩埋、安葬

4月中旬的一個午后,記者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陵園里空空蕩蕩,少有的幾座墓碑前擺著幾束蔫了的白菊。周遭嘈雜的環境,令這個清凈之地增添了些許陰郁的氣息。它的西側是游人如織的北陵公園,正前方的高架橋上車水馬龍。

在國內的志愿軍陵園中,沈陽陵園是建得較早的一座。1951年4月,戰爭打響之后的第二年,原東北軍區政治部開建此園,4個月后完工。如今,隸書繁體的碑文已經不易辨認。

“主要是為團級以上干部、特等功臣,以及一級英模而建的。從1951年5月開始,共有123人享受了這個待遇。”陵園一位負責人說。

葬在陵園右側第一排的,是邱少云、黃繼光等五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烈士。1953年,黃繼光等人遺體回國時,沈陽有22000人參與了悼念。

如今現存的志愿軍陵園大致修建于戰時和戰后兩個階段。戰時基本建在國內,戰后則建在朝鮮。

在國內,除了沈陽,還有兩個地方開建陵園,一處是離朝鮮只有一江之隔的丹東,另一處是志愿軍野戰醫院所在的湖北赤壁。安葬在這兩處的大部分烈士都是前方轉移到后方的重傷員。

作為戰時最重要的大后方,丹東是幾個邊境城市中埋葬志愿軍最多的地方。據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主任孫大力介紹,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