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稱呼學”
在官場中,在那些見諸文件的稱呼之外,官員之間還有另一套“稱呼”的學問。例如,“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在一些部委,如果黨組書記和部長不是同一個人,有時下屬們也會叫黨組書記“部長”;飯局上,稱縣委書記為老大?!胺Q呼學”的流行和稱呼的變化,反映著社會心理的變化。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對于基層的許多官員來說,“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稱呼時的慣例。
“在一些部委,如果黨組書記和部長不是同一個人,有時下屬們也會叫黨組書記‘部長’。”
“別人叫他院長,他馬上就回答,尤其是大庭廣眾之下。如果是叫老師,他就好像沒聽見一樣。”
一些地方為了規范稱呼,甚至制作黨內互稱同志提示牌,擺放在黨委(支部)會議室、黨員活動室等場所的醒目位置。
某個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開了郭振華家的門。“有個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聲招呼郭振華。“是池、池廳長?”郭問。“啊呀啊呀,池廳長您、您來看我們?”意識到來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賠笑道。
這是官場小說《滄浪之水》的一個橋段,刻畫的正是官場中人對“稱呼”的嫻熟運用。
2001年,痛恨官場中丑惡風氣的閻真寫下了這本小說。盡管如此,這位北大畢業之后拒絕機關身份而選擇樂守象牙塔的文學教授,在現實中也不得不屈服于無處不在的官場“稱呼學”。
“一個科長一個小主任,官位叫出來他就高興一點。”閻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這么大年齡了,我叫我們單位的人,尤其是機關的科長、副科長和辦公室主任,我就叫他某某主任,盡量把這個位置叫出來。因為有些事要找他幫忙。”
類似閻真這樣的體會,某縣財政局的小丁也有。不久前她參加一次接待活動,直到見到《××調研組來縣接待手冊》,小丁才知道,她一直稱為“王處”的這位省財政廳領導,原來只是一個主任科員。
但她依然恭恭敬敬地繼續稱呼“王處”,因為她的局長也這樣叫。“局長說,當‘王處’還只是從下屬事業單位借調到省廳的科員時,他就開始喊‘王處’了!”
按中國的行政級別,這位局長和“王處”都是主任科員,相當于人們熟知的“科長”。正如人們從官場小說中所看到的那樣,在那些見諸文件的稱呼之外,官員之間還有另一套“稱呼”的學問,有許多難以言傳的細微講究。
“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
對于基層的許多官員來說,“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稱呼時的慣例。閻真說,“在縣里,一個科級干部就很大了。一個局長其實是科級,但是我要叫他局長。股長比科長還要小,可在縣里也已經好大了,也是一個長嘛,也要叫出來。”
“叫大不叫小”的慣例不僅僅是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