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億元對賭水質” 天津水源保衛戰,河北說了算

31年前,引灤入津工程解決了天津嚴重的水荒。而如今,這項工程的生態補償卻成了難題。兩地拉扯數年,依然難分難解。2014年初“京津冀一體化”大熱之后,事情正逐漸起變化。津冀兩地極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態補償模式,以億元代價來對賭水質。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唐悅 安焱家

引灤入津工程的生態補償問題,已經在津冀兩地吵了數年。 (何籽/圖)

31年前,引灤入津工程解決了天津嚴重的水荒。而如今,這項工程的生態補償卻成了難題。兩地拉扯數年,依然難分難解。

2014年初“京津冀一體化”大熱之后,事情正逐漸起變化。津冀兩地極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態補償模式,以億元代價來對賭水質。

守著給天津人供水的潘家口水庫,河北人張井枝卻不喝水庫里的水。“水燒起來發紅,喝起來有腥味。”2014年4月13日,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是天津1400多萬人口的主要水源地,位于河北承德。每年,10億立方米的水通過234公里的引水“生命線”,經處理后流到天津千家萬戶的水龍頭。

31年前,引灤入津工程解決了天津嚴重的水荒。而如今,這項兩地分隔的工程卻成了難題。天津要求保護水源地,河北則要求經濟補償。雙方拉扯數年,依然難分難解。

2014年初“京津冀一體化”大熱之后,事情正逐漸起變化。津冀兩地極有可能效仿新安江生態補償模式,以億元代價來對賭水質。

復制“新安江模式”

自2005年聽到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環京津貧困帶”后,蕭玉田就沒有中斷過建立引灤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而在2014年最新的建議里,這名承德的全國人大代表特意添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標題。

京津冀一體化,離不開環境議題的一體化。在承德,“清水送進京津,風沙擋在承德”這句話幾乎耳熟能詳,在承德市市長趙風樓看來,這可稱為“政策性致貧”。

近十年來,河北、天津兩地的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間人士從未停止過大聲疾呼。

“生態補償機制應該體現京津冀一體化的思想。”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潮洪說。她關于加強引灤入津水源保護的議案被定為2014年天津團全團建議。

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市市長趙風樓,更是加快了政府間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