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高壓電搶修”長期體制改革與短期經濟增長如何共舞
過去十年的中央文件中,總是把“宏觀調控”擱在“改革”前面?,F在,本屆政府眼中的政策優先度發生了變化。但現有體制積弊多年,如何改革依然是個難題。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樂萍
“帶電操作”使決策者只能小心地選擇漸進改革,而不敢一步到位。
過去十年的中央文件中,總是把“宏觀調控”擱在“改革”前面?,F在,本屆政府眼中的政策優先度發生了變化。但現有體制積弊多年,如何改革依然是個難題。
新邏輯與舊矛盾
迄今,中國政府恪守了對經濟增速“不低于7.5%左右”的容忍度,沒有跡象表明政府正在醞釀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盡管一季度中國GDP增速7.4%,為2012年三季度以來的新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為,這表明政府眼中的政策優先度發生了變化,他注意到在過去十年的中央文件中,總是把“宏觀調控”擱在“改革”前面,“這背后有一個隱含假定,即經濟本身不穩定,需要常態性的預調、微調和刺激”。
盧鋒說,十八大以后中央強調經濟發展要“穩住宏觀、搞活微觀”,這背后的新的邏輯是“經濟有自組織功能,不是像林黛玉一樣弱不禁風不扶就倒”。
當政府之手變得審慎,經濟增長和波動回歸于其基本面因素。
不過,在中國經濟成為焦點話題的眼下,經濟學家們對于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分歧較大。樂觀者如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認為,未來20年中國經濟還能保持8%的增速。悲觀者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外部環境惡化、內部人口紅利結束、轉型升級困難、房地產綁架、債務失控等大麻煩,前景堪憂。
長期從事開放宏觀經濟研究的盧鋒持較為中立的觀點,他認為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有堅實的規律性支撐——他的研究表明,過去13年中,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了3.9倍,相對OECD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含的三十多個市場經濟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