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公共說理中的程度妄斷

孩子功課不好,家長說,你平時不用功,看,這次不及格了吧。孩子會說,班上還有分數比我低的呢。這種推諉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孟宇

不加限定的夸張是一種“掩飾性的語言”

近日,河南信陽市浉河區政府官網刊登的一篇謳歌拆遷工作的文章中,浉河區委書記邵春杰稱拆遷工作人員是“最可親、最可敬、最可愛、最可歌、最可頌的人”。在公共話語里,經常會碰到不周全的程度妄斷,邵春杰書記所說的“最”便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不周全的程度說理總是依賴于人們某種未經審視的心理定勢,例如,甲比乙有害,所以乙比甲有益;甲不好,所以與它不同的乙一定比它好;某個政黨有許多劣跡,所以反對它的政黨一定代表光明的未來。又如,比好事更多一些的,或比壞事更少一些的就是好事。這種思維定勢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人們的推論。例如,有人說“網絡戰威脅甚于核彈”,作家艾茵·蘭德(Ayn Rand)的小說《源泉》(The Fountainhead)里有一句類似的話,“如果我們厭惡肉體的奴役,那么精神的奴役豈不更令人憎恨?”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