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巡視】文化復興,“復興”何事?
近年最受歡迎的一本傳統讀物似乎是《弟子規》。但正如書名所示,《弟子規》不過就是一部“小學生守則”。內容明了直截:做什么、不做什么,此外不留下任何思考空間。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孟宇
不要求一方單獨盡責,而以雙方互相負責為條件
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多方位復興之勢。在學術界,有“國學”研究的興起;面向小眾的文化,如昆曲、制茶、陶藝等,經過長期衰落,品味和品質都有回升;在大眾中,也有一些熱心人士,通過印刷品、影像資料、網站等渠道,傳播各類“傳統文化”:來源涵蓋儒釋道三教;內容雜多,尤以倫理訓條為主;文本既有新編新著,也有不少過去就流行過的善書,如《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等。凡此皆與明清時期的“勸善運動”非常相近,或可稱為“新勸善運動”。
應該說,這些現象代表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傳統的一種新自覺,深值嘉許。如果我們放寬視線,平心對待歷史,而不僅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為評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認,中國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過去那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實應反省。在今日全球皆被卷入“一體化”的時代,主動維持一個悠久和獨特的文化傳統,即是在維持人類的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