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納粹暴政下的指揮家

福爾特文格勒在納粹統治時期的際遇也可以被視作一代德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歷史縮影。同時,從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來看,這也是所有被惡勢力占領蹂躪過的地區所共同擁有的一個文化現象:從福爾特文格勒的身上,我們不也可以隱約地看到在日據時期沒有離開北平的周作人的影子嗎?

這是一部被中國觀眾遺忘的優秀電影。

2001年,曾經執導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靡菲斯特》(Mephisto)的匈牙利裔導演伊斯特凡·薩博,延續其在《靡菲斯特》中所表現的主題,以德國20世紀偉大的指揮家福爾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為原型,拍攝了這部《指揮家的抉擇》(Taking Sides)。

影片再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在納粹上臺之后,作為德國音樂界泰斗級人物的福爾特文格勒,沒有和當時許多德國的作家、學者和藝術家一樣,選擇流亡到國外,而是留在德國擔任了著名的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在此期間,福爾特文格勒因為和納粹高層戈培爾等人的交往,被美國軍事當局認定為“將自己出賣給了魔鬼的天才藝術家”。1945年春天,盟軍在占領德國之后,美軍高層派出少校史蒂文·阿諾德對福爾特文格勒的這一段歷史進行調查,試圖坐實他是“納粹死黨”的罪名。

接到命令之后,史蒂文·阿諾德少校立即率領兩名助手展開了極其負責和細致的調查。影片設計了一處非常耐人尋味的細節——原來,這位被美軍高層派出負責調查福爾特文格勒的軍官史蒂文·阿諾德,二戰前只是一個保險公司的調查員,是個對古典音樂一竅不通的“音樂盲”。他不知道貝多芬一生只寫過9部交響曲,不知道交響樂團里的“第二小提琴”為何成不了“第一小提琴”……很顯然,美軍之所以要選出這樣一個人來調查作為音樂大師的福爾特文格勒,是有著全面周到的考量的。他們就是要用這樣一個不容易被“大師”的光環弄得感情用事的人來操刀,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和中立。

事實證明,美軍高層并未看走眼。史蒂文·阿諾德少校雖然對古典音樂是一個十足的外行,但因為多次觀看過納粹在集中營里所制造的滅絕猶太人罪行的紀錄片,令他對納粹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痛恨。這是一個被正義和復仇的雙重怒火所煎熬著的人,也是一個不懼權威、不容易被各種外來因素所影響和干擾的多少有些偏執的人。在影片中,他經常表現出的是一副因為正義在手而咄咄逼人的架勢,活像一頭在斗牛場上被激怒了的公牛。調查期間,他和福爾特文格勒約談辯論過數次,每次均是以蔑視的姿態,對福爾特文格勒進行有罪推定,甚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