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農婦的“維權”方式 自己的“組織”
在河南鄧州,46歲的農婦張海新成立了農民自己的“集體經濟組織”,一年里,“組織”假借市政府乃至“中央”名義,多次向村委會乃至開發商發出“紅頭文件”,以阻止他們的占地行為?!凹t頭文件”比法律管用?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張維 王樂
距離市政府不到一公里的“組織”辦公室,張海新常常在此工作到深夜。
編者按:一個農婦以市政府乃至“中央”名義發文,看似荒謬甚至逾越法律底線,實則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紅頭文件”比法律管用?而農民依靠自己的“組織”維權,蘊含著他們對“組織”的樸素而理想的期待,也拷問“現政府”的作為與公信力。
辦案人員認為,另立政府的說法夸大了,只是假借政府的名義。
“組織”有組織的樣子:有“公章”,“一事一議”制度,還有“選舉”。做得不好的,“堅決執行一票否決制”。
許多人苦苦上訪數年,也不一定能盼來上級組織的一紙文件。在河南鄧州,46歲的農婦張海新似乎找到了一條“捷徑”——自己制造“組織”的文件和公函。
因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2013年11月,張海新、馬香蘭、王良雙等三個農民被鄧州市公安局刑拘。目前,鄧州市檢察院已提起公訴。
南方周末記者注意到,張海新還成立了農民自己的“集體經濟組織”,而“組織”基本只做一件事:為農民護地維權。
從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一年里,“組織”假借市政府乃至“中央”名義,多次向村委會乃至開發商發出“紅頭文件”,以阻止他們的占地行為。
這些漏洞百出的假文件最終被識破。
“上邊有人”
“組織”所在地,其實就趴在政府的眼皮底下。距離不到一公里。
穿過鄧州市政府門口的古城廣場,拐進一條鄉村地攤小販盤踞的胡同,張海新的家就到了。2007年起,她從鄉下搬到這里租住。
二三十平米的平房被隔成兩間,外頭是客廳,角落堆滿了雜物,中間擺放著一張褐色的辦公桌和黃色老式辦公椅。這是張海新的“辦公室”。
因為和本村村委會的土地糾紛,2013年1月,鄧州市汲灘鎮廖寨村村民廖春洲在鄰居馬香蘭的引薦下第一次摸到了這里。馬香蘭是這個“組織”的核心成員。
廖春洲懷著滿滿的期待。鄰居告訴他,張海新是中央某調查組的秘密調查員,“上頭有人,能辦事”。但廖見到真人的第一面,失望感立刻浮了上來。“她身材微胖,皮膚黝黑,1米6的個頭,一看就是個農村婦女。”
不過,經過一番談話,廖春洲的疑慮又很快消除,“她說話不緊不慢,還懂有關土地的政策”;當張海新穩穩地在那張辦公桌前落座,在“文件”上蓋章、簽字,那種“領導的派頭”讓他瞬間覺得,“找對人了”。
廖春洲看到的那個圓章,直徑如水杯底大小,章柄上鍍金,名稱響當當——“中華人民共和國蔣集體經濟組織”。
據廖春洲回憶,張海新告訴他,她是中央某調查小組的秘密調查員,這個章子已經在北京備案。
張海新跟自己的女兒也這么說。18歲的吳甜(化名)告訴南方周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