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嬰”或歸來,大宗市場異變 厄爾尼諾:大事件并不意味著大行情
過去5個月,厄爾尼諾現象再次降臨的說法不斷發酵,攪動著全球投資者的神經。相對國際資本市場的高漲熱情,分析師認為,厄爾尼諾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實際影響較小,而且“厄爾尼諾是否能炒得動,現在還不好說?!?/blockquote>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唐悅
過去5個月,厄爾尼諾現象再次降臨的說法不斷發酵,攪動著全球投資者的神經。相對國際資本市場的高漲熱情,分析師認為,厄爾尼諾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實際影響較小,而且“厄爾尼諾是否能炒得動,現在還不好說。”
如同皮影戲一樣,隱藏幕后的投資者,希望借助厄爾尼諾現象,再次炒作大宗商品。
厄爾尼諾又要來了。
在西班牙語中,厄爾尼諾的意思是“圣嬰”,它往往攪亂全球正常的氣候更迭,帶來高溫及強降雨,以致世界不同地區出現干旱或者洪澇災害。厄爾尼諾現象約每隔4-10年發生一次,此前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于1998年。
比氣象學家們更為關注這一極端氣候現象的,是來自全球的投資者。
過去5個月,關于厄爾尼諾現象將在2014年再次降臨,并成為1998年之后最強厄爾尼諾年的說法不斷發酵,攪動著全球投資者的神經——此前,投資界對今年可能發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的重大“意外事件”曾有過頗多預測,比如“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用比特幣標價石油”,以及“法國入侵敘利亞”,但席卷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卻未出現在預測范圍之內。
就像一只扇動翅膀的蝴蝶,僅僅幾個月,“圣嬰”降臨的“意外事件”就已然開始在資本市場發揮影響力。
“趨勢已越來越明顯”
信號在今年年初就開始出現。
2014年1月25日,美國農業部(USDA)氣象學家布拉德·里庇(Brad Rippey)表示:很多模型都在指向一個事實,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在2014年晚些時候到來。布拉德·里庇說,目前冬天暫不受影響,但是否會影響夏天的農作物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
氣象學家的保守預測并未澆滅大宗商品市場的熱情。首先在白糖期貨市場,關于巴西、阿根廷等地可能遭遇厄爾尼諾帶來干旱天氣的預期則開始發酵。分析師預測,作為全球最大的白糖、可可生產國,巴西可能出現的干旱將使上述大宗商品損失產量。
進入2月,和分析師的預測一樣,國際糖價開始低價反彈,國內糖價也隨之持續反彈。數據顯示,鄭州白糖期貨價格在2月累計上漲6.7%。
“國內糖價一下子發生了突轉,轉得也太大了。”光大期貨分析師張笑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國內和國際糖價均處于歷史低位,關于厄爾尼諾的預期讓糖價一度出現大幅拉升。
信號繼續加強。3月11日,澳大利亞氣象局稱,他們發現熱帶太平洋次表層在過去的幾周里已經“大大變暖”,這意味著海洋表面溫度可能在未來數月大幅上升;同時,風力方面,他們發現西太平洋西風也已達到了自2009年厄爾尼諾爆發以來的“最強勢頭”。
時隔3個月后,2014年4月22日,布拉德·里庇再次公開預測,“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目前國際對厄爾尼諾發生概率的估計值在50%-80%之間。
宏源期貨農產品研究室負責人王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厄爾尼諾對大宗商品的影響范圍包括農產品、能源產品和貴金屬等等,其中以農產品受影響最大。“一旦厄爾尼諾發生,作為大豆和棕櫚油主產區的馬來西亞、印尼,作為棉花主產區的澳大利亞、印度都將面臨減產。”王勇說,在厄爾尼諾事件徹底過去之前,期貨市場對此的關注度將不會降低。
歷史上,1982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曾導致馬來西亞棕櫚油期貨價格從650林吉特/噸上漲到1750林吉特/噸,漲幅達169%;國際可可組織認為,按照過去的經驗,厄爾尼諾將使今年可可的全球產量降低2.4%,厄瓜多爾的可可產量平均降6%;里昂證券分析師甚至認為,農產品市場將會因此掀起一場重大的結構性調整。
在能源和貴金屬方面,盡管較少出現暴漲暴跌,但據《華爾街日報》的預計,鎳、鋅、銅等貴金屬價格也將出現上漲。這是由于暴雨可能導致世界第二大鋅出產國秘魯的鋅礦出現漫灌,印度尼西亞的干旱則將影響當地鎳礦和銅礦的電力供應和水運狀況,這些因素都在間接作用于國際期貨市場。
是否會帶來通脹風險?
與國際資本市場普遍對厄爾尼諾產生的作用力持較高預期相比,在中國國內,盡管厄爾尼諾也會導致中國南方發生洪澇,北方出現暖冬,以及東南沿海臺風登陸減少等問題,但在經濟層面,分析師們對厄爾尼諾能對中國宏觀經濟產生的實際影響,預期值則普遍偏低。
4月30日,宏源證券發布《厄爾尼諾是否會帶來中國通脹風險》專題報告。報告根據過去5次厄爾尼諾期間的歷史數據,分析認為厄爾尼諾即便發生,其對中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也非常有限。
“厄爾尼諾主要通過影響農產品價格作用于經濟領域,而農產品價格對通貨膨脹則有直接的傳導。假設厄爾尼諾真的發生,隨著國內和國際農產品價格的變化,是否會引發中國通脹風險呢?”宏源證券研究助理朱曉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們希望通過定量分析,為市場提供一個理性看待厄爾尼諾的角度。
報告稱,國內方面,盡管中國糧食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在厄爾尼諾年均較非厄爾尼諾年有所下降,但降幅并不顯著,傳導到糧食價格上,由于國家平抑糧價的政策和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不發達,國內糧食價格受厄爾尼諾的影響被進一步弱化,因此可以忽略厄爾尼諾通過國內農產品對中國CPI的直接影響。
在國際上,厄爾尼諾僅對主要糧食作物中的小麥影響顯著,而對大豆和玉米影響都較溫和。而中國小麥和玉米的進口依賴度均低于3%,國內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盡管中國大豆進口依賴度達80%,但按過去五次厄爾尼諾的歷史均值情形,厄爾尼諾期間國際大豆價格上漲將帶動中國CPI同比增長僅0.03%左右。極端情形下,厄爾尼諾帶動中國CPI同比增長約0.13%,間接影響亦可控。
在期貨市場方面,王勇認為,盡管厄爾尼諾成為國際期貨市場炒作的主要題材,但站在農產品產業鏈和國際供求角度,目前尚沒有發現農產品價格已經產生大的波動。“每年夏天都是農產品期貨的敏感季節,厄爾尼諾是否能炒得動,現在還不好說。”王勇說,大事件并非一定意味著大行情。
“針對這種不確定性事件,現在就去做空的風險比較大。由于中國和歐洲受厄爾尼諾影響相對較小,在投資進行資產配置時,保險起見可以考慮做對沖。”宏源證券宏觀分析師孫海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全球經濟影響幾何,尚需研究
類似的爭論并不鮮見。
如今,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正在增加,其對經濟活動的作用力也越發強大。實際上,國際評估天氣對經濟活動影響已有大量研究,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Allen D. Brunner研究,目前已有研究大部分是關于降雨、氣溫等“高頻”天氣變化,或者全球變暖、太陽黑子周期等“低頻”氣象變化對經濟影響,比如專門針對紐約華爾街當地的天氣的研究發現,華爾街天氣對每日股票市場收益有顯著影響。
然而,國際上對以厄爾尼諾現象為代表的“中頻”天氣現象如何作用于全球經濟,研究相對缺乏。按照Allen D.Brunner的說法,大量關于厄爾尼諾帶來的降雨如何沖毀了厄瓜多爾的水稻,淹沒了智利和秘魯的銅礦,阻止了大型船只通過巴拿馬運河等證據都比較“間接”。
Allen D.Brunner稱,厄爾尼諾實際上對全球商品價格存在重要的經濟影響和顯著的統計學影響,其在全球消費價格上漲中做出了10%-20%的貢獻,這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姚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期貨市場不僅反映農業狀況,同時還可以轉移農業風險成本,鎖定農業收益,并在氣候變化造成農業災害時對沖損失。姚遠建議應重視運用期貨市場來應對全球氣候異常,同時推進期貨產品創新,推出天氣保險等衍生品來幫助農業對沖氣候異常損失。
網絡編輯:劉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