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紅線18億畝:憑什么
既然城市化不僅不會吞噬耕地,還會節約耕地,在大城市周邊搞耕地保護,把大城市郊區當成捍衛18 億畝耕地紅線的前線,固然吸引眼球、刺激神經,但這是在錯誤的地點打一場錯誤的戰爭。城市化不僅不是耕地紅線的敵人,反而是其真正的朋友。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夢瑤
總有一些事情,得不到與其重要性相匹配的關注度。譬如,2013年12月30日,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與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了《關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
全國土地調查太重要了,1949年以來這樣的調查才搞過兩次,第一次是1984至1997年(一調),第二次是2007至2009年(二調),均是曠日持久的全國性普查。說調查結果與每一個人的生活與權益息息相關,絕非夸張。
一 二調數據姍姍來遲
憑空多出來的2億多畝耕地,究竟是從什么地方冒出的?
根據第二次調查的進度安排:在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底,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數據庫建設,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也就是說,最晚到2009年年底,上面已經知道第二次調查的數據了。為什么整整四年后才出了一個簡略的公報呢?理論上,詳盡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早應該匯編出版了。
答案可能在于二調的數據太驚人了,或者更善意的推測是,因為二調的數據太驚人,所以需要多方面多渠道核實驗證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根據公報,2009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3538.5萬公頃,合20.30775億畝,比基于一調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足足多出了2.038億畝!
問題來了:這憑空多出來的2億多畝耕地,究竟是從什么地方冒出的?上面(遷延到)2013年底既然公布了二調數據,是(最終)確信該數據相對于基于一調逐年變更的數據更加真實可靠吧?由此,更有趣的假設性問題是:如果在2006年時發現額外多出了兩億畝耕地,當年是否還會出臺“18億畝耕地紅線”政策?抑或耕地紅線會加碼到20億畝?在掌握了更可靠的數據后,有必要回看與檢視耕地紅線背后的邏輯。
二 調查技術進步帶來2億畝耕地增加?
在沒有現實利益干擾的前提下,把二調數據與多出來的2億畝耕地(或其相當比例)歸結為調查標準與技術的提高是不對的。
一種可以直覺想到的解釋是,二調相對于一調,在調查標準的統一性與技術的先進性上高出許多,但這能(部分)解釋二調多出來的2億畝耕地嗎?
確實,2007年7月15日(二調啟動之初)與2008年9月1日國土資源部分別發布《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與《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技術規程》,統一了土地尤其是基本農田調查計量與數據匯總的標準,這無疑是可以提高調查統計的精度的。
從調查技術看數據精度。二調由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統一制作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的基礎底圖。調查時間兩年半,匯總分析半年。一調采用的基礎底圖,是由各縣到測繪部門收集,往往要跑幾個單位才能收齊;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攝照片及部分正射影像圖(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縣才采用)。調查統計的時間達13年之久。
全國土地調查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然后縣級數據逐級匯總而成。兩個調查,一個調查標準沒有那么清晰統一,調查技術比較落后,另一個調查標準與技術幾乎完美,那么,若沒有任何現實利益的干擾,兩個調查出來的數據與“真實數據”相比,就分別有兩個接近正態分布的誤差函數。這兩個分布的均值均為0,但標準差(度量誤差幅度)不一樣,前者大一些,后者小一些。
考慮到內地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如果縣級政府調查匯總也分鄉鎮、分村莊或分其他小的單位進行的,鄉鎮總共有4萬多個,村莊就更多了。那一個縣內總有一些鄉鎮(村莊或其他小的單位)的統計比實際偏低,另一些偏高,最終結果接近實際是大概率事件,那就可以得出結論縣級的數據已經比較可靠了。同樣的邏輯,即使只看這2800多個縣級單位,一些縣級單位的統計比實際偏低,另一些偏高,全國數據接近實際是大概率事件。
這是說,調查標準與技術只影響誤差函數的標準差,在數據加總之后,無論標準差大小,全國數據接近實際均是大概率事件。當然無可否認,標準差越小,加總數據接近真實數據的概率越大。好比度量一個人的身高,用厘米為單位總比以英寸為單位要精確一些(誤差函數的標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