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501)
一周過去,大家都在議論的事很多,有大陸人在香港隨地便溺引發爭議、政府機構改革、醫患沖突等等,而這些值得記住的聲音在這里。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林寶玲
N0.1 隱性膨脹:政府機構改革灰色地帶
《人民論壇》 2014年4月下 張小勁、古明明
(原文摘編)衍生機構是指從政府衍生出來的非內設的下屬機構,就組織性質而言它們算是一種準政府組織,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擁有一定的公共權力;第二,不屬于正式政府部門。在政府內部,除內設機構外,衍生機構就是政府的另一個孩子,它們的主管政府單位就是自己的母部門。
衍生機構數量與人員規模往往可與母部門的內設機構抗衡。以商務部、財政部和發改委為例,其衍生機構和內設機構數量比分別依次是35/31、31/23、30/31。通常一個衍生機構內部又劃分若干小部門,其工作人員總數往往可能超過一個內設司局的人數,原因在于衍生機構不受公務員編制門檻的制約,可以采取社會聘用等多種靈活的人事關系。
為什么一面是倡導精簡的機構改革浪潮,另一面則是衍生機構隱性膨脹之風呢?究其原因,還是衍生機構同自己的母部門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關系:衍生機構愿意“靠著大樹好乘涼”,母部門也可以從這個不太在場面上宣揚的孩子那里得到些好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告別以往計劃色彩濃重的全能主義治理模式,逐步培養社會力量自我治理的能力,很多NGO大量涌現。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狀態是國家與社會各司其職,社會處于適宜的多元治理格局之下。
大量衍生機構的存在從側面反映出國家與社會分離還不夠徹底和充分。一些本該由社會自我管理的事務還處于政府的羽翼之下,國家與社會的界限還十分模糊,中國轉型之路的任務還很艱巨。
【推薦理由】本一輪縮減行政審批的改革要收到預期的功效,必須從饑餓式瘦身的誤區中走出來。女孩子瘦身,餓幾頓似乎就瘦了,往往恢復正常飲食后變本加厲地反彈。要精簡政府機構,必須考慮兩個核心環節,一是限制權力,或曰職責、職權,二是縮減相關部門的預算規模。做不到這兩點,即使相關部門被縮減了人員編制,也可通過創設衍生機構的方式反彈。
N0.2 如何對治“白色的暴力”
《上海經濟評論》 2014年4月29日 史律
(原文摘編)醫患沖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