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棚改運動】“棚戶區”變形記
中央政府在全國大力推進新棚改運動,借此改善民生和城市基礎設施。但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獲得補償資金,將棚改已經擴大到所有的舊城改造項目,而土地價值高的棚戶區則引發多起強拆事件。公益性質的棚戶區改造,已經演變成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樂萍
編者按:一場棚戶區改造運動正在全國火速推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
4月初的國務院會議上,棚戶區改造也被當成三項“微刺激”政策之一。改造棚戶區,既可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環境,也會拉動投資和消費。
棚戶區被視為城市里的貧民窟,這一改造難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存在,難就難在財政缺錢。本期專題中的《棚戶區從何而來》一文,回顧了棚戶區改造的歷史。
本輪棚戶區改造,發端于十年前,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強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僅在撫順就將該城市的五分之一人口從破舊的棚戶區送進了新樓。這項惠及民生的工程得益于高層的決心和國開行的資金支持,卻也遭遇了商業可持續性不夠的難題。
而在十年后的今天,當棚改運動推廣至全國時,棚戶區這個原本就規定模糊的概念,被裝進了越來越多的東西,甚至成為一個隨意變形的“筐”。在一些地方,這項原本具有公益性質的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啃的“硬骨頭”,卻奇異地引發“大躍進”,因為這項民生工程被扭曲為爭奪補償資金、強拆獲得城市中心土地的有利可圖的生意。比如在哈爾濱,一些已經在棚改中從平房搬進樓房的居民,卻奇怪地要再次“被棚改”,蓋成不過十來年的樓房,也要被當成棚戶區拆掉。
棚改因而面臨一個兩難困境:真正的偏僻棚戶區改造難以獲得商業可持續性,需要真金白銀投入;而土地價值高的地方,意在為低收入人群改善居住條件的棚改又往往變形成為對土地的爭奪。
另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當棚戶區從城市地圖上抹去的時候,棚戶的所有者能獲得補償,而棚戶區的租戶們——那些進城務工多年卻始終無法獲得戶籍的農民又去哪住呢?
虹鎮老街為上海最大的棚戶區。這里大部分為外來務工者。自1996年啟動的虹鎮老街大規模舊區改造在2013年取得突破,這塊最后的棚戶區將在上海版圖消失。
中央政府在全國大力推進新棚改運動,其本意是借此改善民生和城市基礎設施。但在很多地方的實施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獲得補償資金,將棚改已經擴大到所有的舊城改造項目,而土地價值高的棚戶區則引發多起強拆事件。公益性質的棚戶區改造,已經演變成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
仿佛有個幽靈緊跟著楊艷民。不論她搬到哪兒,都面臨房子被拆的命運。
1991年,她因老房“征用償還”從湖南省長沙市燕子嶺來到該市的棗子園,如今,這里又被認定為棚戶區要進行改造。
但從2012年9月開始拆遷到現在,還有幾十戶因補償價格過低而不愿搬出。拉鋸戰已歷時一年多,仍在繼續。
在文件上,棗子園這個項目被定性為“棚戶區改造”,但在2013年3月,一份《天心區南湖新城控規C-01地塊調整公示》終將這一棚改項目“變臉”:用地性質被從“商住用地”調整為“商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