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棚改運動】棚戶區從何而來
改革開放時期的進城農民,是隨著時代變遷而生的棚戶區主力居民之一,他們隨時面臨著被驅逐、毫無補償的命運,他們是一群永遠無法在城市安家的人。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地方將城中村也納入了棚戶區的范疇。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樂萍
上海虹鎮老街棚戶區正在搬遷的居民。
早期的移民、產業衰敗城市的工人、改革開放時期的進城農民,是隨著時代變遷而生的棚戶區主力居民。不同的是,前兩者獲得了居住權和不被驅逐的權利,而后者則隨時面臨著被驅逐、毫無補償的命運,他們是一群永遠無法在城市安家的人。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地方將城中村也納入了棚戶區的范疇。
最初的移民
棚,意為,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蓋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風雨日光的東西或簡陋的小屋。棚戶,指房屋、住處簡陋的人家或住戶。棚戶區,顧名思義就是棚戶集中的區域。
中國的棚戶區始于19世紀末上海蘇州河兩岸。上海開埠以后,外國資本輸入增多,工商業發展迅速,吸引大量貧困農民來滬謀生。這些工人常是舉家搬遷,又無力租賃住房,遂在荒地、路旁、河畔以至工廠周圍的空地,搭起形形色色的棚戶。時間一長,漸成規模,就形成了棚戶區。
此時的棚戶區概念類似于國外的貧民窟。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曾撰文稱,早期棚戶區居民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乃至1958年戶口壁壘強化以前的“進城農民”,這些新移民有與國外貧民類似的居住權,這種居住權后來繼續被承認。
棚戶區改造不同于一般商業性改造工程,在于它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解放后的上海,一直面臨著改善下層居民居住狀況的巨大壓力。史料記載,1949年5月上海解放當時,全市棚戶區占地面積1109萬平方米,棚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