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的呼愁記土耳其“孤狼”導演錫蘭

錫蘭作品里的人物一直傾向隱忍。在《三只猴子》里,丈夫知道妻子出軌后本可以拿起槍沖出門去尋仇,但他沒有沿這個氣場去實施相應的行為。兒子替他完成這次爆發。并且,錫蘭對此段的處理清淡之極。這樣的結局來臨時,丈夫的無力感卻引而不發,當他孤獨地站在雨前的露臺,等待他的只有再次替罪,或一死了之。

責任編輯:朱又可

努里·比格·錫蘭和姐姐艾米奈·錫蘭有一個同題攝影都叫《父親》。對于同一事物性別導致認知角度不同。姐姐眼中的父親柔軟,弟弟的則硬朗一些。 (努里·比格·錫蘭/圖)

編者注:2014年5月25日消息,努里·比格·錫蘭憑《冬眠》獲戛納金棕櫚大獎

我一直等著錫蘭的新片,很多消息靈通的朋友稍有關于他的消息便會在微博上告訴我。也許,我們都忘不了那些——更多是用光影,而不是聲音造成的呼愁(“呼愁”是土耳其語“憂傷”的意思,帕慕克作品中所用)。

距2011年的電影《小亞細亞往事》(又名《安納托利亞往事》)3年后,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帶著新片《冬眠》再次走入今年的戛納電影節。

可以說,錫蘭的電影生涯始于戛納。他在1959年1月26日出生于伊斯坦布爾。之后,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鄉村長大,他有一個姐姐艾米奈·錫蘭(Emine Ceylan)。1970年代早期,母親帶著他和姐姐來到伊斯坦布爾。錫蘭大學畢業拿到了電子工程師文憑。沒多久便入伍。退伍后,他在伊斯坦布爾一家大學讀了兩年電影制作(學制四年)。34歲時拍了20分13秒的《繭》(Koza)。無聲黑白片,畫面中只有一對老年夫婦呆呆地站在田野里享受清風吹拂,所謂“蒼老如夢”,感情像蠶絲般柔軟的草葉,在鏡頭中游弋——特呂弗(Truffaut)有句話大意是:“電影必須同時表達出一種世界觀和一種電影觀。”導演錫蘭細膩、穩健、專事表現鄉村小鎮、含蓄到對坐無言……他的電影觀牽制著我內心的感受,又平衡著我看世界的姿態。

努里·比格·錫蘭和姐姐艾米奈·錫蘭有一個同題攝影都叫《父親》。對于同一事物性別導致認知角度不同。姐姐眼中的父親柔軟,弟弟的則硬朗一些。 (艾米奈·錫蘭/圖)

可以這么說,對他的關注始于《烏扎克》(Uzak)(他是一個關心季節的人,多數作品拍攝的是冬天的土耳其小鎮,包括今年的新片《冬眠》)。后來,在這種喜愛的引領下,我看了他的處女作長片《小城歲月》(Kasaba),也是一個冬天的故事。在我的觀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