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巡視】博物館藏品,外人哪得知?
在美國,如果你是專業研究人員,而且你向博物館申請調閱的藏品基本在你的研究范圍之內,申請一般不會遭到拒絕。而在國內,博物館大多也以還沒有精力研究來回絕學者的申請。問題是,如果永遠只藏不用,不展覽、不研究、不討論,和沒有這些收藏有什么區別?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劉孟宇
如果永遠只藏不用,不展覽、不研究、不討論,和沒有這些收藏有什么區別?
2014年1月,在我快要結束美國一年的訪學時,我向耶魯大學美術館的亞洲部主任江文葦先生提出申請,希望能調閱館藏的近20件明清之際的中國古代作品,包括陳璧、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王鐸、龔賢、查士標等人的書畫,這些作品與我的研究興趣相關。他很快和我聯系并確定了觀看的時間。一個月后,我如約來到耶魯。江先生先讓我在美術館的一個觀摩室看了其中的一部分,有些作品他已經提前掛在墻上,手卷則攤放在書案上。午飯后,我們又一起驅車去遠郊的庫房,每一件作品都由他親自展開、懸掛、收起,而我只需要觀看。因為看得仔細,有些作品會花費很多時間,但江先生始終顯得相當有耐心。有時他會告訴我之前一些觀摩者的鑒定意見,有時則會詢問我對于這些藏品的看法,我也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題跋與印章的釋讀困難。在整個觀摩過程中,我可以對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