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508)】發展要緊緊依靠改革

這是總理李克強長文《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第一部分節選,闡述了其經濟政策的三個支點:簡政放權、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與調結構。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林寶玲

《求是》 2014年5月1日 李克強

(原文摘編)(1)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逼出來的,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改革開放初期,安徽鳳陽農民在全國率先搞大包干,就是因貧困和饑餓所迫。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體制一改就大變樣,溫飽問題迅速得到解決。

(2)我們大力推進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擴大營改增試點,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特別是向市場、向社會放權,激發了社會投資和創業熱情,增強了市場主體發展信心。

(3)我們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根據去年年初提出的預期目標,明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確定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只要經濟運行處于這個區間,就著力促改革、調結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F在回過頭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辦法,即簡政放權、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著力調整結構“三管齊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僅去年的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而且今后幾年的日子也許會更難過。

(5)從實際情況看,速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發展速度過低,就業會出問題,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會相應放緩,老百姓就會不滿意,改革就難以推進。但發展速度高了,會使各方面的關系繃得很緊,容易引發通脹,妨礙結構調整,也會影響改革。

【推薦理由】這是總理李克強長文《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第一部分節選,闡述了其經濟政策的三個支點:簡政放權、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與調結構。說如果“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僅去年的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而且今后幾年的日子也許會更難過”,釋放了不短期刺激的信號,有深意。不過是恰當解讀為不刺激,還是被一些人乖張解讀為會長期刺激?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