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508)】埋葬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的三駕馬車理論,認為GDP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三駕馬車作為一個恒等式,沒錯。但用它來解釋經濟增長,大錯。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林寶玲
《經濟觀察報》 2014年4月30日 張維迎
(原文摘編)凱恩斯理論是主流宏觀經濟學的核心部分,也是政府干預經濟的重要依據。
凱恩斯主義的三駕馬車理論,認為GDP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消費包括個人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包括私企投資與國企投資;凈出口是出口減進口。據此,要增加GDP,出口不行了,就增加投資;投資不行了,就促進消費。
三駕馬車作為一個恒等式,沒錯。但用它來解釋經濟增長,大錯。
人們創造GDP,是為了消費。但凱恩斯主義為了增加GDP而刺激消費。我們制定8%的增長目標,為了達到目標,拼命刺激消費。消費本是目的,現在變成了手段。例如2009年金融危機時,汽車銷售不好,就補貼汽車;家電銷售不好,就補貼家電……
再看投資。為什么要投資?因為投資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未來消費。如果不這樣,投資就是浪費。但看一看現在,投資為什么,為了增加總需求(或為了增加就業),投資與效率毫無關系。讓1000萬人當小偷,再讓1000萬人當警察抓小偷。2000萬人都有工作了,但有意義嗎?
看凈出口。亞當•斯密二百多年前就指出,貿易互惠,自由貿易創造財富。這才是我們需要貿易的原因。但現在宏觀經濟學家回到了重商主義時代,認為只有出口大于進口才能增加財富?,F在,每到金融危機,所有國家就想辦法限制進口增加出口,搞貿易保護主義,結果是兩敗俱傷。
還有儲蓄。經濟要發展,要增加投資。投資靠儲蓄。但是凱恩斯主義理論說,儲蓄是壞事,花錢是好事。
【推薦理由】GDP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凱恩斯主義的。既然消費與政府開支是GDP的構成部分,那為了提升GDP,刺激消費與擴大政府開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問題在于GDP統計側重最終產品、側重消費。如果把中間產品也考慮進來,加到GDP上,形成“總產出”(Gross Output),那就不難看出財富創造的全過程,亦不難看出企業家財富創造的核心作用。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