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右派國家(3)

尼克松的才干在于他熟知民主黨內部喬治·華萊士的反叛和反文化精英的直接民粹主義——反抗尼克松眼里那些腐朽衰老的勢利者,他們手中掌控著像哈佛大學和《華盛頓郵報》這樣的機構。為了回應華萊士,尼克松賦予“自由主義者”這個詞一層新的貶抑含義。

虛假的曙光:理查德·尼克松

對許多右派來說,這個將民眾早期的怨恨轉化成投共和黨支持票的人永遠是英雄。理查德·尼克松的反共歷史悠久,但他的反共行為有的光彩彪炳,有的則聲名掃地。前者如他在揭露阿爾杰·希斯謊言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后者如1950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州進行的參議院扣帽運動——指控女演員出身的國會議員海倫·加黑根·道格拉斯(Helen Gahagan Douglas),說她“連內衣都是粉紅色的”。同戈德華特一樣,尼克松來自陽光地帶,毫不掩飾自己對東部權勢集團的厭惡。在他的整個生涯中,尼克松頻頻引發右派陣營的爭議。他宣稱自己是拉塞爾·柯克的崇拜者,并且不諱言自己像約翰·伯奇社團分子和麥卡錫分子一樣,心中充滿了更加陰暗的幻想。在艾森豪威爾的選舉使迪安·艾奇遜離開國務院不久后,尼克松說道:“終于可以有我們自己的國務卿了,太好了。”

尼克松以保守派——一個有才干駕馭民粹主義,使之為自己的事業所用的保守派——的身份來進行競選。在尼克松之前,被遺忘的大多數在反抗冷酷的精英時,其民粹式的反抗方式多是針對富人進行經濟制裁。尼克松的才干在于他熟知民主黨內部喬治·華萊士的反叛和反文化精英的直接民粹主義——反抗尼克松眼里那些腐朽衰老的勢利者,他們手中掌控著像哈佛大學和《華盛頓郵報》這樣的機構。為了回應華萊士,尼克松賦予“自由主義者”這個詞一層新的貶抑含義。在尼克松的詞典里,“自由主義者”是被慣壞了的精英分子,他們一點都不關心正直而辛勤工作的美國白人。

尼克松無情地在民主黨中的工人階級和他們那個自由主義色彩日漸變濃的政黨之間打下了一個楔子。對于尼克松來說,自由主義的誘惑并不是什么芝麻小事,這個為嫉妒所左右的加利福尼亞人一心要激怒那些自由主義者。他招募年輕的帕特·布坎南,讓他煽起民粹主義的偏見,并鼓動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Spiro Agnew)在“左傾自由主義者”和“喋喋不休的富豪消極論者”之間制造裂痕。尼克松是首位獲得多數工人階級、天主教徒和工會成員等選民支持的共和黨總統。

1968年,這位新當選的總統的確給了保守派一點希望。他任命一些保守派領袖人物在他的政府中擔任職務: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沃倫·納特任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部長、馬丁·安德森(Martin Anderson)[他是《聯邦推土機》(The Federal Bulldozer)一書的作者,后來成為羅納德·里根的得力助手]任職白宮,甚至連威廉·巴克利都得到一項任命,雖然只是在美國新聞署的咨詢委員會中任職。

尼克松是一個多面人,如果說這個加利福尼亞人是以保守派的身份來參加競選的話,那么他的統治則是自由主義式的。他把政府中兩個最顯要的職位給了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和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Daniel Patrick Moynihan),這兩個哈佛大學教授同洛克菲勒式的共和黨人和肯尼迪式的民主黨人關系緊密。因此,尼克松夸耀道,他的內閣還沒有艾森豪威爾的內閣保守。同艾克一樣,尼克松也是主張歐洲優先的國際主義者,并且相信共和黨的職責就是要比民主黨更好地推行“新政”,但在社會問題上他的立場更自由。與艾森豪威爾相比,尼克松更關心黑人的權利,前者似乎認定黑人應該對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心滿意足。尼克松是第一位積極采用平權法案的美國總統,并把該計劃的施用范圍擴展到了婦女和黑人。尼克松當政時,聯邦支出和聯邦規章的增加都快于約翰遜任總統時。社會支出首次超過國防開支。尼克松時期,美國政府公報《聯邦紀事》(Federal Register)(聯邦規則、規章的記錄)頁數增加了121%,而約翰遜時期是19%。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是至今最為雄心勃勃的環境保護措施。一年后,這位總統要求國會批準一項全國綜合醫療保險計劃。有一陣子,他為能夠保障所有美國人獲得最低年收入興奮不已。有個民主黨人得意地說道:“保守主義者得到的是名,我們得到的是實。”

這一切完全得到美國公眾的贊成,但對右派知識分子不啻是一個災難。強硬派抱怨道,亨利·基辛格的現實政治行為使得外交政策中不再有任何道德內容。美國從越南脫身并與中國做交易,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將其理解為外交上的平穩運行,但保守派卻認為這是綏靖行為。在國內,尼克松設立了許多新的政府機構,如美國環境保護署(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和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the Occupational Safety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這都是保守派此后20年中極力鏟除的機構。尤其使保守派感到憤怒的是,尼克松在1971年至1973年間,設立了生活費委員會(the Cost of Living Council),企圖控制價格和工資。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引入國家控制經濟的最有力嘗試。尼克松委任當時剛剛步入中年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來負責這一不切實際的冒險計劃。1971年6月26日,包括威廉·巴克利和詹姆斯·伯納姆在內的幾位保守派名流,“暫停支持本屆政府”。

堅持忠于總統的那些保守主義者旋即陷入水門事件之中。他們花費大量的政治資本為一個沒有辯護余地的人辯護。同20年前的喬·麥卡錫相似,尼克松在保守主義運動中產生了最負面的東西:偏執狂和自怨自艾,迷戀陰謀權術,毫無理由地憎恨權勢集團。他使右派在隨后多年背負淺薄無知和弄虛作假的惡名。右派為什么要背負這一切呢?尼克松不僅犯了罪,并且就政策而言,他遠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而非保守主義者。

《右派國家》,作者:[英]約翰·米克爾思韋特/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1974年,尼克松辭職,保守主義運動歸于毀滅。他的繼任者是杰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一個“沒有佩戴勛章的艾森豪威爾”,走中間道路的共和黨人。福特任命戈德華特的宿敵納爾遜·洛克菲勒為他的副總統,惹怒了右派。號稱保守派競選資金籌集“直郵之王”的理查德·維格里(Richard Viguerie)寫道:“他選泰德·肯尼迪做副總統都比這好。我立即打電話邀請14個保守派朋友共進晚餐,討論如何阻止洛克菲勒擔任這一職務。”福特的夫人貝蒂公開支持墮胎,更進一步激怒了保守派。1976年,右派支持羅納德·里根企圖從福特手中奪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冒失舉動,結果福特以微弱差距輸給了吉米·卡特,右派立刻受到指責。

即使福特對“保守主義運動”持更多同情的立場,他也不可能促進它的發展。他的職責是治愈水門事件后國家遭受的精神創傷。1974年,選民中認為自己是共和黨人的比例下降到21%。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共和黨靠不住、無能,與大公司打得火熱。在被問及共和黨做過的善事時,2/3的選民的回答是根本沒有。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推出的廣告相當絕望地問道:“做一名共和黨人什么時候容易過?”有一些右派成員考慮過放棄老大黨而另覓他途——建立新黨,甚至投奔民主黨。維格里預言道:“不出10年,全國自稱共和黨的人將不超過一打。”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