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右派國家(5)
每當克林頓向中間靠攏,他還是總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他的經濟政策扎根于減少赤字(這取悅了債券市場),為后來的經濟繁榮和預算盈余打下了基礎。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問題上,克林頓與共和黨打成一片。
克林頓:過于張揚的自由主義者
對民主黨來說,不幸的是,這位新總統一開始卻反其道而行之。由于缺乏經驗和疲憊不堪(他拒絕在選舉和就職期間進行短暫的休息調理),獲勝數日之后,克林頓掉進了三大陷阱。
11月11日,這位總統當選人被問及是否會履行自己的競選諾言——讓同性戀者公開在軍中服役。盡管克林頓是美國政治中最善于推諉躲閃的高手之一,但他卻令人吃驚地﹑毫不拐彎抹角地做出了直接肯定的回答。結果上自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下至普通士兵,幾乎每一名美國在役人員都對此猛烈批評??肆诸D最終妥協并接受了“不問,不說”政策。但是傷害已經造成。除了拿著標牌到傳統制造業地區的保齡球館和酒吧到處轉悠,宣稱自己是“喜歡同性戀者的逃兵役者”,克林頓無比清楚地向藍領選民傳達出,他實際上是一個偽裝的杜卡基斯分子。
克林頓犯下的第二個錯誤——越來越荒謬地探求建立一個政治正確的內閣——強化了他秘密自由派的身份。新民主黨人明顯表示出要招募一些共和黨人的姿態。相反,希拉里·克林頓監督著一項左派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爭奪,她特別重視尋找一名女性司法部部長。頭兩個候選人當然被懷恨在心的共和黨人以“對待博克的方式給否決了”。司法部部長珍妮特·雷諾(Janet Reno)是克林頓夫婦的負擔。連克林頓派的人也承認,雷諾有資格擔任這一職務主要是因為她的性別。
克林頓的最后一個錯誤是討好國會中越來越不受歡迎的民主黨人??肆诸D沒有設法吸引共和黨溫和派(他們中可能有10個參議員和大約40個眾議員等著克林頓去羅致),而是執迷于使民主黨團結一致,這就意味著他的立場明顯更具自由派色彩。這個非常圓滑的現代化者如今身上背負很多老舊的行李。有個民主黨領導委員會的成員拿賽馬的比喻哀嘆道:“我們控制了秘書處,卻給他套上了一張重犁。”
更糟糕的是,共和黨人群情激憤,準備戰斗。在參議院,鮑勃·多爾宣布自己代表那57%未投克林頓票的選民,并且立刻組織起來,成功阻止了克林頓經濟刺激計劃的通過。在眾議院,共和黨的領導權名義上還是由溫和的守舊派羅伯特·米歇爾(Robert Michel)掌握,但金里奇勢頭更盛。選舉剛剛結束,他就召集團隊開了一個研討會,會上用掛圖展示了他的雄心:
金里奇——主要使命。
文明的倡導者。
文明的定義者。
文明規則的教導者。
文明狂熱者的喚醒者。
贊成文明活動的組織者。
文明力量的(可能)領導者。
一項普遍而非最理想的使命。
金里奇同共和黨新任主席黑利·巴伯(Haley Barbour)一道,將1993年共和黨的中心內容集中于使人們厭惡華盛頓。巴伯使共和黨的直郵活動增加了3倍,他很快發現,募集錢款的最好辦法就是妖魔化克林頓夫婦。
克林頓激起了自麥卡錫時代以來美國右派未曾有過的仇恨感??偨y每天收到羅伯特·巴特利一伙在《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的攻擊,這和莫林·多德(Maureen Dowd)在《紐約時報》上對老布什的揶揄嘲笑可大不相同。但《華爾街日報》的攻擊比起電臺脫口秀節目或者《美國觀察者》雜志的內容,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理查德·梅隆·斯凱夫出資在《美國觀察者》雜志上刊載了一系列半真半假的文章,涉及克林頓的性生活和欺騙性的商業交易。1993年7月,就在《華爾街日報》刊出一篇暗示其舞弊的社論后不久,文斯·福斯特(Vince Foster)自殺了。福斯特是白宮的法律顧問,也是希拉里的密友,他的死使得情況變得失控。杰里·福爾韋爾兜售了15萬冊《克林頓編年史》(Clinton Chronicles),該書宣稱克林頓已下令謀殺那些可能揭露他走私可卡因的人。
這是保守主義運動最丑陋的時刻。事實上,情形太可怕了,以至于克林頓的辯護者匆匆站出來說,他的總統職位被敵人劫持了,“巨大的右派陰謀”(希拉里·克林頓語)使國家的新聞媒體誤入歧途,紛紛追獵“子虛烏有的丑聞”[克林頓總統那個經常有點滑稽的忠實助手悉尼·布盧門撒爾(Sidney Blumenthal),依然堅持把追獵“子虛烏有的丑聞”的做法稱為膽大妄為之舉]。那當然不是媒體的光彩,但總體來看,“劫持理論”站不住腳,原因有二。第一,那些較大的新聞事件背后,總有一些涉及法律正當性的骯臟和狡詐行為。出售林肯總統套間過夜權是一個總統該做的事嗎?1993年拒絕《華盛頓郵報》查看白水事件(Whitewater)文件的要求明智嗎?這宗地產交易涉及克林頓夫婦同阿肯色州暗中操縱的合伙人,以看似優厚的條件(后被證明其實不然)購得土地??肆诸D的助手請求他把土地移交出去,但第一夫人不答應,因而大驚小怪的事也在不斷發生。第二,如果總統的治理工作做得不錯的話——而他任職的前兩年基本上沒有做到——那些骯臟的事情也不會有太大的關系。因此,很難把克林頓總統任職上的各種問題歸罪于斯凱夫之流。
每當克林頓向中間靠攏,他還是總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他的經濟政策扎根于減少赤字(這取悅了債券市場),為后來的經濟繁榮和預算盈余打下了基礎。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問題上,克林頓與共和黨打成一片。1993年,他邀集4位前總統站在白宮外為該協定辯護。聽過克林頓推銷有術的話后,老布什有風度地承認:“他是由里往外看,而我則是由外朝里看,我現在知道原因了。”還有一些成績,從量變產生了質變。例如,克林頓強行通過的勞動收入抵稅金額,使得出去工作而不是待在家里的美國窮人大大獲益。
然而,克林頓給人留下的總印象是自由主義行事過于張揚——而且是帶來混亂的張揚。1994年,克林頓似乎沒有辦法使那些法案獲得國會通過。競選財務改革失敗了,一項犯罪法案最后獲得通過,但白宮的代價是遭受一次蒙羞受辱的失敗并落入陷阱。蒙羞受辱的失敗來自于美國步槍協會,而掉落陷阱則與國會黑人干部會議的爭執有關,爭執圍繞著是否給予死囚區的少數民族罪犯對自己的判決提出異議的權利。不過這些都不如他在醫療保險問題上的張揚更具象征性。
《右派國家》,作者:[英]約翰·米克爾思韋特/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醫療保險改革被認為極好地體現了新自由主義。他們想解決醫療保險費不斷上升以及使工人換工作更容易的問題。與此同時,他們還想解決美國社會中一個令人瞠目的不公正問題——4000多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正如“新政”為羅斯福式的自由主義帶來了永久的選民支持區,醫療保險改革也將為克林頓式的政府行動主義帶來永久的選民支持區。
但那只是理論而已?,F實卻是“希拉里保險計劃”。即使是最遲鈍的華盛頓人也沒見過那樣的事:到第一夫人和艾拉·馬加齊納(Ira Magaziner)領導的醫療保險計劃特遣隊提交報告的時候,無論以什么尺度來衡量,特遣隊的規模都超過了此前所有的委員會:規模(它不僅有500名全職工作人員,還有數不清的攀附權貴者);復雜程度(擁有15個“團組群”和34個工作組);嚴格程度(工作小組負責人的工作要由“審計員”和“反對派”來重新評估);以及野心。這份長達1367頁的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建議迫使各類企業為其雇員提供由政府管理的醫療保險。在小企業主和保險業的慫恿下,保守派不久就給“希拉里保險計劃”貼上蘇聯式計劃的標簽,試圖使國家經濟的1/7受政府控制。諷刺的是,最接近新民主黨人富于想象力的解決方案卻是由共和黨人約翰·查菲(John Chafee)提出來的。他建議給予個人醫療保險抵稅金額,類似于抵用券。但民主黨人并不讓步,“希拉里保險計劃”無疾而終。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