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投毒者的“免死信” 177個同學簽名求情風波

177個簽名學生被反對者推至輿論風口,并在指責和謾罵下走向孤立。就連部分簽名者也感到困惑,“我們的行為到底符不符合倫理標準?!毕鄬χ辛⒌挠^察者的問題是:復旦投毒案是推動死刑廢除的合適渠道嗎?成本會不會相對較高?

責任編輯:葉偉民 朱紅軍

2014年2月18日,“復旦投毒案”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林森浩的父親面壁哭泣。 (CFP/圖)

編者按:繼藥家鑫案、李昌奎案之后,復旦投毒案再次引發國人在死刑問題上的激辯。這究竟是一場基于司法公義的陳情吶喊,還是一場尋求個案突破希望的策略設計?

在面對又一個“窮兇極惡者”時,從普通民眾到專業人士,不僅關注個案的公平公正,也開始從國家法治進步的角度,有了更深遠和理性的思考。

案卷中夾著要求判林森浩死刑的文書,上有學生簽名、手印,與“免殺”聯名信的形式相差無幾。“我們要讓法院知道另一種慎殺輿論的存在。”簽名者林聿說。

177個簽名學生被反對者推至輿論風口,并在指責和謾罵下走向孤立。就連部分簽名者也感到困惑,“我們的行為到底符不符合倫理標準。”

相對中立的觀察者的問題是:復旦投毒案是推動死刑廢除的合適渠道嗎?成本會不會相對較高?

2014年2月18日,備受關注的復旦投毒案一審宣判,林森浩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在普遍的公眾情緒里,這個結果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熟悉案情的人們如此憤怒,就連他在法庭上的數次沉默也被視作不可饒恕,“殺死他”的聲音充滿了互聯網。然而,至少有1名復旦教授和177名復旦學生不這么認為。

3月31日,在一位教授的推動下,學生們寫下聯名信交給負責二審的上海市高院,在譴責林森浩罪行的同時,請求不要判其死刑,稱他本性善良,應令他洗心革面,有朝一日照顧死者黃洋的父母。

這一聲突然的“刀下留人”立即被視作對公意的挑戰,網絡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指責聯名者“是非不分”、“慷他人之慨”,甚至連聯名者近在咫尺的親友也難以理解他們的行為。

聯名者意圖施與善意的對象——死者黃洋的父母更絲毫不能理解學生們的想法。“讓林森浩來照顧我們?”黃父黃國強說,“我們怎么可能在身邊養一條毒蛇?”

一度隱身事后的推動者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謝百三,終于在5月12日現身,他在新浪微博上發表聲明,承認自己正是參與的那位教授。在當天面對南方周末記者時,謝強調此舉背后的真正目的,“他們(指網絡上的批評者)關心的是殺不殺林森浩,我們則希望通過個案逐步推動死刑的廢除。”

這幾乎是反對者能夠預料的說辭,依然有人愿意相信,這封聯名信更像是一場基于訴訟策略的精心設計。是公義也好,是策略也罷,無論個案量刑,還是法治理念,眼前的這場爭論都分歧重重,難成共識。

現在,177位求情者在被貼上“幼稚病”的標簽同時,還在“正邪不分”和“罪惡幫兇”的指責下走向孤立。他們究竟為了什么?

如何能找到一絲希望?

177名學生在請求信上開宗明義:“我們是復旦大學的學生,我們請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同學死刑立即執行。”

為了支撐這一請求,學生們列舉了多點理由,稱林森浩投毒“是極其惡劣的禽獸行為”,必須接受法律的嚴懲,但其平日表現良好,并非極為兇殘之人,且“以漸進的方式逐步廢除死刑”是大勢所趨,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也強調過,死刑只適用于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

信件還比較說,薄谷開來投氰化物獲死緩,若對林森浩判處死刑,量刑無疑過重。

與請求信一同見諸網絡的,還有一份聲明書,附上了部分參與學生的證件信息,以確認這是真實意愿表達,并請法院對個人信息保密。然而,當上海媒體于5月初率先披露隱去了具體姓名的請求信時,壓力還是轟然襲來。

“網絡輿論的反應是我們能夠預見和承受的,但還是覺得難受。”簽名發起者之一、法學碩士生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