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人不是我一個基層官員的“輿論監督”
作為曾寫過多篇批評報道的官員“記者”,近十年來,熊國劍一度選擇歸入“沉默的大多數”,不再寫批評報道,也“不問政治”,公款吃喝他參與,公車私用他有份。但在“繳械”多年之后,江永“違規進人案”卻“栽”在了熊國劍的頭上,他不得不“逼上梁山”。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岑欣杭
熊國劍認為自己是“體制內不良現象的反對者”,觸及底線的,他“百分之百會管”。
編者按
時隔15年,本報頭版頭條報道過的官員“記者”熊國劍,再次撥通南方周末編輯部電話。這位勇于批評的基層官員一度選擇歸入“沉默的大多數”,竟又因官場的猜忌被“逼上梁山”。
當年在熊國劍最痛苦的時候,本報記者勸他留下:就像江永的柚子,換個地方種出來的就不好吃。這話他銘記至今。是什么讓一顆不安分的柚子孤獨無助,甚至喪失安身的土壤?
但凡當地有負面新聞發生,無論民間還是官方,總認為是熊國劍干的,他屢屢陷入“自證清白”的尷尬境地。
在舉報信上網之后、媒體報道之前的8個月里,當事人皆安然無恙。誰是舉報者,反而是江永官場的焦點。
熊國劍此前所寫過的批評報道,處理最重的是免掉一個非法砍樹的村支書;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三個接受采訪的村支書被免。
“他讓一些曾經悲觀的人們看到,在這個社會上,還有人在與不良現象公開抗爭。”
1999年8月27日,南方周末頭版對熊國劍的報道。
“深挖”舉報人
年初,湖南小縣江永,一次史無前例的官場地震爆發:因一起“領導干部子女親屬違規調入事業單位”案,包括先后兩任縣委書記在內的6名官員被免職。中組部就此向全國通報。影響之大,用一位當地官員的話說:在湖南,“除了衡陽(人大代表賄選)案就是這個了”。
引爆此事的是一個網帖:2013年3月17日,湖南省“黨網”出現一篇題為《江永縣一批縣官弄虛作假違法亂紀安排自己的子女》的舉報信,信中揭發:6名在任的江永縣級領導干部,為子女偽造在外地工作的檔案,之后將其調回江永的行政或事業單位工作,以規避本應參加的統一招考。
舉報信的落款署名是:不是傳說是腐敗。
據當地知情人士透露,在江永,縣級領導可“照顧”一個名額進事業單位,是存在了六七年的一個“土政策”。背景是,事業單位實施“逢進必考”,領導子女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靠“招工”進各單位,考試又難以過關,于是改走“調動”路線。由于調動需要相關手續,因此得偽造工作檔案。
南方周末記者分別找江永縣兩位縣級干部核實該“土政策”,其中一位表示“沒聽說”,另一位證實存在,但自己拒絕“享受”。
舉報一開始在江永并未掀起多大波瀾,事實上,上述網帖發出不久即被刪除,上級紀委雖曾赴江永調查,但久未見結果。在舉報信上網之后、媒體正式報道之前的8個月里,當事人皆安然無恙。
誰是舉報者,反而成了江永官場的焦點。
舉報者顯然非等閑之輩。網帖中,6名縣領導及其子女的姓名、偽造檔案的外地任職單位、子女們現在江永的工作單位,都寫得清清楚楚,事后也均被查實。人們分析,能搞到如此翔實的舉報材料的,只能是官場中人。
傳聞中,被懷疑最有可能出“內鬼”的單位分別有:縣委組織部、縣編制辦、縣人事和社會保障局,此外懷疑對象還有某些“動機不純”的縣領導及科局長。
一時間,江永官場暗流涌動、危機四伏。幾個懷疑對象更是苦惱不已,紛紛借各種場合表明清白。
不過,隨著交通局原副局長熊國劍被納入“嫌疑對象”,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