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成緩評,緩評成難評 東部數省力推簡政“土政策”

容缺預審,廣受東部數省贊譽的簡政利器,卻可能為建設項目逃避環評開方便之門。在多地已成明患。環評者吐槽正常環評工作“瞎編”,業內專家抨擊涉嫌違法。環評走過場的亂象早已被詬病,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地方明規則。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唐悅 安焱家

容缺預審,這一廣受東部數省贊譽的簡政利器,卻可能為建設項目逃避環評大開方便之門。在多地,這一隱憂已成明患。環評者吐槽正常環評工作成“瞎編”,業內專家抨擊涉嫌違法。環評走過場的亂象早已被詬病,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地方明規則。

建設項目的環評實施容缺預審,涉嫌違法。 (何籽/圖)

一道暗含玄機的審批政策大張旗鼓在東部數省推行,它有一個拗口的稱謂:容缺預審。在一些公開報道里,地方政府官員簡潔明快地總結為:“急事即辦、特事特辦、要事快辦”。

在諸多公開報道中,這項以“簡政”面目示人的政策頗受地方政府、企業青睞,頻頻作為地方項目超速開工的“利器”。

這已非新鮮事。早在2010年,福建石獅便有相關報道;最近的消息是,2014年5月12日,江蘇射陽縣在上級領導視察時,將容缺預審作為“優化審批服務”的政策進行介紹。而福建、河北則已是在全省推行。

然而,在獲得廣泛贊譽的背后,容缺預審這項政策正遇變形隱憂。被允許“容缺”的審批程序,正從一些確需簡化的,蔓延至規劃、環評等實質性影響的環節,而這項政策,也已成為一些地方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暗度陳倉的明規則。

“被容缺的都是大企業、大項目,動輒數十億的項目,一旦差錯造成,責任誰擔?”一位福建省發改委系統的官員擔心道。

更堪憂的是,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咨詢環保部官員、環評領域專家,卻幾乎無人知曉此項政策。

變味的簡政措施

“預審本身可以說是比較好的制度,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節省時間。”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

所謂容缺預審,即對一些須經行政審批的項目,在項目基本審批條件具備、申報材料主件齊全,但其他條件和非關鍵性申報材料暫缺的情況下,相關職能部門可先予以受理審批,允許申辦人在規定時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韻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