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風雨飄搖,煤企急謀“出路”
面對步入微利周期的煤炭行業,曾經叱咤風云的煤企,要么剝離煤礦資產,要么調整發展戰略,四處尋求避險工具。除煤化工外,鐵路運輸、機械制造、新能源、房地產、文化旅游等非煤產業正成為新選擇。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唐悅
煤炭企業寄希望于煤電一體化、煤炭深加工、非煤產業等挽救自己于水火。
面對步入微利周期的煤炭行業,曾經叱咤風云的煤企,要么剝離煤礦資產,要么調整發展戰略,四處尋求避險工具。除煤化工外,鐵路運輸、機械制造、新能源、房地產、文化旅游等非煤產業正成為新選擇。
對煤炭行業而言,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但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煤炭產能過剩、需求增速放緩、進口煤沖擊、國家政策管制等因素疊加,形成煤炭產業的利空矩陣。業內的基本判斷是:煤炭行業步入微利周期(一季度山西噸煤平均利潤5.72元),這個低迷狀態將持續五年,甚至十年。
2014年5月12日,中煤、神華等大型煤炭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嚴峻的市場形勢”、“巨大的經營壓力”、“持續低迷”是報告對當前煤炭行情的集中描述。
從目前來看,曾經叱咤風云的煤企,要么選擇剝離煤礦資產,要么選擇調整發展戰略,四處尋求避險工具。除煤化工外,鐵路運輸、機械制造、新能源、房地產、文化旅游等非煤產業正成為新選擇。
跑路、賣礦
這是煤企、貿易商不得不接受的一個現實&mdas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