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頭布背后的博弈
要想讓剪刀石頭布的結果真正隨機,那么從數學上講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參與者甩出來的手勢是隨機的。然而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并不擅長做出隨機的動作,我們總是免不了將某種規律暗含在行為中。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06年6月26日,華視九點時尚劇場新戲《剪刀石頭布》定裝,主要演員張勛杰(左起)、陳喬恩、王紹偉做出了剪刀石頭布的手勢。
要想讓剪刀石頭布的結果真正隨機,那么從數學上講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參與者甩出來的手勢是隨機的。然而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并不擅長做出隨機的動作,我們總是免不了將某種規律暗含在行為中。
倫敦人鮑勃·庫珀(Bob Cooper)外號“石頭”。這常常給他的競爭對手帶來一種錯覺。對手們會以為他習慣于出“石頭”,于是他們會相應地出“布”。而庫珀有意利用了這一點,他會出“剪刀”來打敗對手。
庫珀是2006年剪刀石頭布世界冠軍。他打敗了496人之后獲得由“世界剪刀石頭布協會”頒發的獎牌。那塊獎牌看起來跟任何“正規”體育運動的獎牌沒什么區別。但是很少人會意識到剪刀石頭布是一種策略性運動,大部分人認為它靠的只是運氣。
剪刀石頭布的游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漢代,典籍中將其稱為“手勢令”。同樣的游戲在日本的歷史上也有很多記載,后來它在20世紀初傳到歐洲。直到1930年代,美國記者在報紙上提到它時,還需要特意描述一下游戲規則。
A能打敗B,B能打敗C,而C又能打敗A。表面上看來非常公平,但數學家早就注意到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英國牛津大學的數學家馬庫斯·杜·索托伊(Marcus Du Sautoy)2011年千里迢迢去到美國費城,觀看在那里舉行的剪刀石頭布比賽,其獲勝者會去拉斯維加斯參加決賽。索托伊在記錄了這段經歷的影片《密碼》(The Code)中指出,如果游戲是完全公平的,那么每個參賽者的獲勝幾率都是一樣的,然而,總有一些人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獲勝。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社會神經科學家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也在其著作中提到,如果剪刀石頭布是一種公平游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