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辯“傳統復興與中國轉型”

“市場經濟絕不是西方獨有的?!薄镲L?!懊髑鍟r代經濟再發展,為什么沒衍生出像歐洲那樣的市場經濟體系?很清楚,傳統中國缺乏國家對產權的保護?!薄I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夢瑤

編者按

2014年3月23日,嶺南弘道書院在廣州萬木草堂成立。成立儀式上,主事者秋風教授稱,要致力于形成一個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各學科開放對話的平臺。成立后的第二天,我們約請秋風教授與書院聘請的學術委員會主席肖濱教授,就傳統復興與制度轉型話題,展開了一場激烈交鋒。本期,刊發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向春/圖)

一辯經濟增長:學習西方還是回歸傳統

秋風:我的基本看法是,過去十年有個明顯的文化復興大趨勢。1949年后的六十多年,可以分成兩大階段。一是摧毀中國文化的階段,二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階段。復興又可分成兩階段,1980年代不自覺,主要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農村。經過前三十多年的巨大破壞后,農民又重建宗祠、修起墳墓,恢復了各種嫁娶禮儀。民間生活方式的恢復,是文化復興的根基。

第二個階段從1990年代的國學熱開始,文化復興就有了價值自覺。儒學強勁復蘇,回應中國最根本的問題。

現在到了第三階段。當前的決策者對文化立場有非常明確的表述。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從原來的全盤否定,到現在基本完整的肯定,是一個根本轉向。這會對中國政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我以為,現代中國的歷史是由文化抉擇的趨向決定的。凡反對中國文化,用權力來摧毀中國文化的政治力量,一定會導向集權。反過來,如果對中國文化有同情,甚至積極承接文化傳統的政治力量,通常會對現代轉型做出積極貢獻。

領導人的文化立場大轉向,可能會對中國未來制度變革,對憲治轉型,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據此,我對制度轉型相對比較樂觀。

肖濱:有些觀點我同意。有人說,“文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傳統的一個更扭曲的延續。對“國學熱”,當年高齡的梁漱溟先生都非常興奮。

傳統中的有些因素,也有利于經濟增長。信用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本,現在非常匱乏,傳統上卻蠻豐厚的。比如徽商和晉商在經商中可能沒有嚴格的現代合同,那時也沒有現代法院,但以前的契約執行可能比今天好。為什么?是來自社會信任資本,如仁、義和信。

秋風:還要更進一步,從傳統不自覺復興的角度來理解經濟增長。

人們一般強調開放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比如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進入國際市場。但我更重視經濟增長背后的價值因素,尤其人的因素。在19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大部分國家都會接觸到全球的資本和技術,可其表現沒有中國好。中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價值體系,及其支撐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驅動力量。

比如福建、浙江、溫州那些企業,都運用傳統價值及其支撐的社會制度。廣東人借幾百萬,有時根本不需要復雜的信用擔保,就一個電話。

因此,中國經濟奇跡本身就是文明復興的結果。它為中國吸納使用開放的資源提供了一個架構,一個“體”。“中體”化用了西方的技術和制度,實現了自身發育。這恰恰證明張之洞提出的“中體西用”是中國轉型的基本模式。

肖濱: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一種答案是單純從經濟角度看,歸結于市場機制、對外開放、外資企業等。第二種是從歷史角度看,不僅考慮一般的歷史元素,更強調中國歷史中傳統價值的力量。第三種是左派的觀點,強調中國革命甚至“文革”給中國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我不否認傳統的力量、傳統的價值在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作用。一是傳統價值系統的作用。二是傳統的一些組織方式,比如家族企業等。

但就中國經濟增長而言,兩點特別重要,第一是計劃經濟被廢除,選擇了走市場經濟的道路,市場機制進來了,這還是現代性的力量。

第二點,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全能主義國家開始解構。比如,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退出經濟領域,并逐步退出社會領域,初步變成有一定權力邊界的有限國家。雖然全能主義的痕跡還很重,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構,但這種變化已是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力量。有限國家的建構,政府和市場以及社會確立各自的邊界,這本身是現代性的進步,不是什么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

當然,你可能馬上就說,無為而治,也來自傳統治理智慧。但近代以來實行現代市場的有限國家,這跟傳統上提倡的無為而治有很大區別。

所以,我認為,要看到傳統的價值和組織對中國經濟以及轉型的重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