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515)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林寶玲
N0.1 應整頓金融同業業務和各類理財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 2014年5月10-12日 劉士余
(原文摘編)一個扭曲是金融市場主體行為的扭曲,突出的表現在各類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理財業務,也表現在實體經濟自身的運行上。
一是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遲鈍。一個健康的經濟體系對18%的融資成本應當是厭惡型的,但是我們這個成本居然能出得去,本身說明實體有扭曲。
二是金融熱、擔保熱或者廣義金融,一個社會如果大家都想辦金融,可能就是高燒已經影響到大腦思考能力的一種狀態。
再就是現在的金融創新,有些方面實際上是逃避監管,包括風險撥備,保險資本約束,包括信貸指引,包括稅收這些方面,甚至把存款搬家也當成一個創新,我覺得對全社會經濟金融結構的調整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沒有正向貢獻的這些創新可能值得思考。
我認為要下決心整頓金融的同業業務和各類理財業務。否則,極易把投資者導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長期回報,對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極大溢出效應。
比如公眾拿錢到一家銀行購買8%的理財產品;這家銀行再加三個點,11%走通道;通道的特權機構再加三個點,就進入實體,14%左右。這種層層加水、每個環節都扒皮加碼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毫無貢獻,而且會把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帶入極有賭博心態的短期行為。
買這個通道的理財、同業是穩賺不賠的,因為大家知道有些時候,特別是銀行理財,一旦出了風險,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搞剛性兌付,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個結果。
【推薦理由】有個段子很可樂,同時也詮釋了上述發言:“這年頭,算命的改叫分析師了,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了,耳機改叫可穿戴設備了,辦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統計改叫大數據了,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了,騙錢改叫眾籌了,放高利貸改叫P2P了,看場子收保護費的改叫平臺戰略了,借錢給靠譜朋友改叫天使投資了,借錢給不靠譜的朋友叫風險投資了。”
N0.2 國企的公司治理困境
《上海經濟評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