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歲末花錢大競賽?
在2007年僅剩兩個多月的時候,大部分中央部委只花掉了總預算的六成多。這就意味著未來兩個多月,中央各部委要花掉3000億到4000億元人民幣,才能如期完成預算
在2007年僅剩兩個多月的時候,大部分中央部委只花掉了總預算的六成多。這就意味著未來兩個多月,中央各部委要花掉3000億到4000億元人民幣,才能如期完成預算。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財政預算制度存在什么問題?本刊就此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財政系副主任肖鵬。
1 |
在您看來,中央部委預算執行緩慢,到年底結余資金剩余過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肖鵬:我認為主要是財政資金的撥付進度過慢,可能影響了項目執行單位項目的開展進程。還有就是部委在申報項目過程中的事先規劃論證不到位,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項目預算資金規模、使用用途等的變更,加大項目執行的程序性工作,影響了財政資金的撥付。
另外預算編制的方法、科學性、細化程度不夠;長期沿用基數法的預算編制方法,預算規模的確定不科學等原因,導致出現項目結余資金過多,為了花錢而花錢。
2 |
目前,幾乎所有部委在年底前都面臨這種資金十分充裕,著急花錢卻花不出去的情況。但相當多需要用錢的地方卻一直拿不到錢。你認為誰應該對此負責呢?
肖鵬:我認為預算編制的主體——部委,應該為此負主要責任。財政部門的主要職能是對財政資金的用途是否合規、是否隨意改變用途進行監督管理,而具體財政資金的使用計劃是由資金需求主體——部委在編制部門預算時確定的,因此,部委預算編制的科學性不強是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3 |
財政部副部長朱志剛在加強中央部門預算執行管理專題會上指出,科技、醫療衛生、環保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預算,執行情況最差。導致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肖鵬:一方面,在財政資金的分配上,沒能建立一種財政科技、醫療衛生、環保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或超額增長機制,財政資金對這些領域的投入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在上述各領域的財政資金使用上,沒能建立起一種財政資金執行效率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財政資金使用的分配上沒能真正體現以老百姓的利益為本。
4 |
目前,很多部委都趕著在年底之前完成預算的“花錢”任務,以達到財政部的要求。預算執行既要加快進度又要保證資金使用安全。兩者怎么兼顧呢?
肖鵬:解決上述問題,目前只有加大對財政資金使用用途的監督檢查,發現違規現象及時糾正。
5 |
如果資金根本支出不出去,為什么還要給各部委這么多的預算呢?
肖鵬:首先,預算編制方法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其次,需要改革預算編制方法,細化預算編制。預算編制單位在編制預算過程中“報天書”的現象比較普遍。財政業務部門無法對每一個單位的資金需求進行詳細審核。
6 |
財政部建議全國人大授權財政部按上年支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預撥1-3月項目支出資金。這一做法有何意義?
肖鵬:我國預算年度按公歷年度,每年1月1日至當年12月31日,而人大會一般于當年3月上旬召開,這樣,1-3月份的預算執行就失去了法律依據,因此,財政部門采取了一種變通的做法,預撥資金,而不是預算的正式執行,等3月份人大開完會通過預算后,才正式開始預算的批復。
7 |
為什么預算改革進行了8年還存在如此多的問題?
肖鵬:我認為這8年來的改革,從部門預算到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改革、績效預算改革等,成效還是很大的,財政部門抵住種種壓力與阻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當然中國的改革向來都是漸進性改革,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8 |
有專家認為,這種刻意追求預算進度100%完成的行為,是對“納稅人”不負責任的表現。您認為呢?
肖鵬:有一定道理。如果是為了完成預算計劃而完成預算支出資金的各項安排,不講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確實是對納稅人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但反過來說,也說明了預算資金分配機制上存在著問題,造成這種“年終突擊花錢、完成預算進度”的激勵導向。
9 |
有學者指出,有些部門為了多要財政資金,預算安排一些不具備可行性或沒有認真論證的項目。這樣的情況普遍嗎?
肖鵬:有,但不能說很普遍。大多數的項目使用還是要經過嚴密的可行性論證、專家評審程序的。
10 |
有學者認為“重分配、輕管理”是導致執行進度緩慢的根本性原因,您怎么看?
肖鵬:現行的預算資金分配機制重在對投入、使用的監管,而對于產出、影響的考核并不是很嚴格。因此,造成部委把注意力放在對資金分配的爭取上,爭取到資金后再到下一個項目的爭取,而對于財政資金使用的績效高低并無嚴格要求。已經爭取到的績效低的項目仍不影響資金的撥付。因此,建立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預算資金分配機制,才能較好地解決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