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斑斕之境彩色珠寶的前世與新生
5月仲夏,光芒正盛,也迎來了彩色珠寶最明媚的光景。毫不遮掩的色彩與戲劇性的視覺闡釋,讓彩色寶石經歷過一個多世紀的跌宕起伏之后,再一次大放光彩。經典的如祖母綠、藍寶石這樣有著深厚歷史的彩寶自不必說,代表著新生勢力的蒙大拿藍寶石、坦桑石、托帕石、碧璽、歐泊石以及摩根石也逐漸在高級珠寶中奪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相比傳統彩寶,更豐富的資源、更低的價格以及毫不遜色的色彩表現力,讓新興勢力成為此次彩寶回潮的中堅力量。
5月仲夏,光芒正盛,也迎來了彩色珠寶最明媚的光景。毫不遮掩的色彩與戲劇性的視覺闡釋,讓彩色寶石經歷過一個多世紀的跌宕起伏之后,再一次大放光彩。經典的如祖母綠、藍寶石這樣有著深厚歷史的彩寶自不必說,代表著新生勢力的蒙大拿藍寶石、坦桑石、托帕石、碧璽、歐泊石以及摩根石也逐漸在高級珠寶中奪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相比傳統彩寶,更豐富的資源、更低的價格以及毫不遜色的色彩表現力,讓新興勢力成為此次彩寶回潮的中堅力量。
寶格麗“春之復蘇”高級 珠寶耳飾,玫瑰金鑲嵌兩顆圓 形綠松石珠,2顆橄欖石(總 重達4 1克拉),2顆紫水晶 (總重達12.53克拉),2顆 碧璽(總重4.776克拉)和密 鑲鉆石(0.78克拉)
代表自然的色彩
百年以前,尚是紅寶石、藍寶石以及祖母綠獨領風騷的時代。19世紀80年代的維多利亞時期,女王對于花朵的鐘情人所盡知,花卉圖案開始在珠寶領域流行起來。那時的花朵珠寶往往造型繁復,用鉆石枝蔓圍繞出宗教意義的紋飾,并在其上鑲嵌華麗的巨型主石,著重突出典雅絢麗的女性風格。在彩色主石周圍鑲嵌細小的鉆石或其他寶石,共同構成放射狀的太陽花形狀,是維多利亞珠寶的典型造型之一,它來源于阿爾伯特王子贈送給妻子的定婚戒指。
被稱為“浪漫時期”的維多利亞前期,新古典主義的思想啟發人們從中古時期及大自然中取材設計,源于希臘羅馬風格和自然世界相關的圖案,如簇葉、常青藤、花草轉枝、葡萄串枝等。后期,在藝術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古樸之美才是真正的美”的理論發表后,特立獨行的新女性甚至開始以真正的花枝蔓葉來裝扮自己。19世紀80年代后期,也可以說是維多利亞中期以后,動植物的品類研究相當熱門,因而也引起了珠寶領域的共鳴。到所謂的維多利亞“藝術期”,在藝術家羅斯金“重視自然形式”的提議下,人們甚至把真正的花朵像珠寶一樣戴在身上。彼時顏色最為濃艷的紅寶石尤其受寵,在至今保存的眾多維多利亞女王肖像畫中,幾乎都能看到紅寶石胸針或紅寶石手鏈。
這一時期,全新的彩色寶石不斷涌現。蒂芙尼寶石學家喬治·坤斯(George Frederick Kunz)博士(1856-1932)對美國出產的寶石情有獨鐘。坤斯博士于1880年代從蒙大拿發掘的礦產中購得光澤亮麗的藍色藍寶石(即蒙大拿藍寶石),在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大放異彩,同時標志著美國寶石的首次亮相。1902年,一枚發掘于加利福尼亞的紫粉色寶石被呈現給坤斯博士,是他最先鑒別出這塊寶石屬于鋰輝石(Spodumene),因此以他的姓氏“Kunz”作為紫鋰輝石的名稱“Kunzite”。
這些彩寶直到現在仍然是蒂凡尼的主角。翻開蒂芙尼2014的高級珠寶系列Blue Book,可以看到:淡藍色的蝴蝶胸針振翅欲飛,月光石匯聚成雙翼上的露珠,蒙大拿藍寶石暈開濃艷的色彩;蜻蜓耳環隨風擺動,藍寶石、綠色翠榴石和碧璽在靈動的翅膀上隨意揮灑;最靈動的是用粉色、藍色和黃色藍寶石點綴的花朵項鏈,成片的花朵在鉑金鉆石藤蔓上自由搖曳。
寶格麗“ 夏之 絢爛” 高級珠寶項 鏈,黃金鑲嵌9顆創 意切割祖母綠(總重 達108.32克拉), 23 顆創意切割石榴 石( 總重6 3 . 3 5 克 拉),23顆創意切割 紫水晶(總重45.55 克拉),9顆圓形明 亮式切割鉆石及密鑲 鉆石(總重24.26克 拉)
打破傳統的艷麗
1929年美國經濟蕭條之后,整個西方世界——新舊大陸股市也同時大跌。美國人的新需求帶動了全球審美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珠寶商開始傾向于用彩色珠寶表現大而明快的現代主義設計。意大利珠寶世家寶格麗,便是上世紀40年代彩寶新浪潮的先行者。它在首飾生產中以色彩為設計精髓,獨創性地用多種不同顏色的寶石進行搭配組合,再運用不同材質的底座,以凸顯寶石的耀眼色彩。為了使寶石的色彩更為齊全,寶格麗率先在它的首飾上使用了半寶石,如珊瑚、紫晶、碧璽、黃晶、橄欖石等。
為了使首飾上的彩色寶石產生渾圓柔和的感覺,寶格麗開始研究改良流行于東方的圓凸面切割法,以圓凸面寶石代替多重切割面寶石。這對當時的歐美傳統首飾潮流來說,算是一次有沖擊性的革新。20世紀70年代,寶格麗繼續探索對新材質、形式和創新組合的運用。大塊寶石、大膽的幾何圖案和抽象的自然主義元素成為這一時期的作品特色。搭配巨大吊墜的長項鏈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作品。
與此同時,人們對于彩色寶石的探索還在繼續。在坦桑尼北部城市阿魯沙附近,乞力馬扎羅山腳下,坦桑石于1967年首次被發現。坦桑石屬于黝簾石(一種鈣鋁硅酸鹽礦物),大多呈湛藍色。著名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的雙眸就被稱為淺色的坦桑藍,足見這種寶石色澤之迷人。消息傳出后,善于開發新品種的珠寶商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坦桑尼亞。1969年,蒂芙尼稱其為“未來2000年內發現的寶石中最美麗的藍色寶石”,并以這種寶石的出產地命名,坦桑石(Tanzanite)正式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而最著名的坦桑石珠寶,莫過于《泰坦尼克號》中女主角佩戴的那顆“海洋之心”。2012年,蒂芙尼甚至在175周年之際以175克拉的坦桑石制作了一件項鏈。
作為坦桑石功不可沒的推手,蒂芙尼的設計大師讓·史隆伯杰留下了許多杰作。由他設計的坦桑石蝴蝶結胸針有著現代的簡約之美,40克拉的巨大坦桑石湛藍澄澈,白金與白鉆打造的小巧蝴蝶結點綴其上,更突出坦桑石的純凈之色。這件作品的草圖被收藏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足見其在珠寶領域中的重要性。
很快,蒂芙尼又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邊界處的沙弗國家公園發現一塊綠色寶石,并認定這枚濃郁色調的寶石是一種極為少見的石榴石。時任蒂芙尼公司總裁的亨利·B·普拉特將其命名為沙弗萊石(Tsavorite),并于1974年向全世界展示了這顆寶石。
這款工藝難度極 高的鉆石和藍寶石手 鐲堪稱絕世珍品。整 件作品耗時1 8 0 0 小 時。595顆藍寶石總 重超過26克拉,與超 過24克拉的鉆石交錯 鑲嵌成豐潤的貝殼圖 形,并打造出柔美的 弧線造型,完美展現 了珠寶師和鑲嵌師的 精妙配合。
繽紛不受拘束
經過持續不斷的發掘,時至今日,那些帶著全新名頭出現在珠寶領域中的彩寶已是鳳毛麟角。然而這并不會影響珠寶設計師對于色彩的狂熱——他們的彩色寶石調色盤里已經裝填了當下正流行的彩色寶石,為2014年的盛夏描繪出斑斕之境。
今年寶格麗延續了一直以來對于色彩的偏執,在全新四季系列高級珠寶中,采擷各色彩寶來展現四季更迭,祖母綠、橘色石榴石及紫水晶雕刻成的樹葉掛滿黃金編織的項鏈上,這是“夏之絢爛”;當葉子換成了深紅色碧璽、紫水晶與橘色石榴石的時候,便是一首描述“秋之靜美”的俳句。
第86屆奧斯卡余熱未減,凱特·布蘭切特如愿捧得小金人,而因為影后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時佩戴的歐泊石耳墜,讓這種帶有彩虹反光的乳白色寶石再一次獲得了關注。這種具有奇特變彩效果的寶石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已經小有名氣,直到19世紀末在澳大利亞發現礦藏后,歐泊的輝煌時代才真正揭開序幕。1993年,澳大利亞政府將歐泊定為“國石”。
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歐泊珠寶商,TOSCOW最新高級定制——月光女神白歐泊手鐲將這種古老的世界性寶石運用得似一道清澈月光。它選用16克拉的珍貴白歐泊,配合其變彩及奶白色的質感拼接成花朵的形狀,并在四周鑲嵌173顆閃爍鉆石。
蒂芙尼的珠寶設計師們將顏色各異、獨具性 格的寶石完美搭配——粉色、藍色和黃色藍寶石在 鉑金鉆石藤蔓項鏈上盡情綻放,仿若在柔軟微風中 翩然起舞,展現繁花盛放之美。
一直鐘情于彩色寶石的意大利珠寶品牌寶曼蘭朵,絕不會缺席這場熱烈的派對。甚至于寶曼蘭朵的Bahia系列,便是取義自巴西熱情的旅游勝地巴伊亞,以卵型寶石切割與奇異色彩組合見長。今年推出的三對彩寶耳墜幾乎搜羅了綠柱石的所有罕見色彩:金綠柱石和金黃色褐鉆燦爛純凈,仿佛巴伊亞的陽光;橘粉色的銫綠柱石與柔粉色的白鉆相配,帶來幾分清甜氣息;而被通稱為“海藍寶石”的藍色綠柱石則與淡藍色的白鉆組合,打造出水漾光澤。
珠寶最動人的,莫過于穿越長久時間的力量。因而每一件珠寶、每一顆寶石出現在你面前,都是帶著故事的。彩色珠寶,則因為自身的奇妙色澤,天生具備了美好敘事的能力。
法國后印象 主義繪畫大師喬 治·修拉(Georges S e u r a t)的點彩派 (Pointillism)畫作 風格展現在一款粉色 和紫色藍寶石、綠色 翠榴石和鉆石鑲嵌的 吊墜和一款彩色藍寶 石和鉆石戒指之上, 盡現花朵嬌艷欲滴的 細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