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企土地探秘:如何盤活工業用地
住宅、商業用地昂貴而擁擠,距離城市生活較遠的工業用地卻像公眾視線的盲點。上海的工業用地,大都在國企名下,其中約七成是無成本劃撥給國企。隨著上海地價的節節飆升、傳統工業制造業的萎縮,這些土地成為了老國企們轉型重生的資金倚賴。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由于建設用地規模已近極限,上海的城市和產業發展受限。為了破局,從今年起上海出臺了一系列土地新政,意欲盤活“工業用地”這個存量。而上海的工業用地,大都在國企名下。要改革,得先清賬。
上海的“塞納河左岸”M50,是老廠房變身文化產業創意園區,這是近年來國企工業用地盤活的典型方式。
“建設用地規模必須只減不增、必須負增長,零增長也不行,這是對上海的負責。”
自2014年5月7日起,《解放日報》連續三天在頭版刊登署名“申言”的文章,討論新一輪的上海城市規劃,在涉及用地規模的問題時,語態果決。
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用地占比45%,迫近“天花板”。城市用地需求旺盛、供給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盤活土地存量成為關注的焦點。
住宅、商業用地昂貴而擁擠,距離城市生活較遠的工業用地卻像公眾視線的盲點。實際上,上海國有企業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土地資源,權屬結構混亂,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它們的改變,是“盤活”的重點。
上海國企手里有多少地
“國資委出資監管的企業占有上海土地總量的10%以上。”
“我毛估過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的土地總量,應該不少于660平方公里。”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也就是說,國資委旗下的企業占有上海土地總量的10%以上。
然而,對于這些土地的厘清與整理,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0年,上海市國資委啟動土地清查,對全市52家出資單位及其下屬的4180家企業進行摸底。次年公布的土地調查報告指出,與年報統計相比,同口徑下(剔除房地產開發用地)的土地總量多出一倍多。除了兩組百分比,國資委的這份報告沒有給出更詳盡的數據成果。
“土地用量上報給政府,這個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但是對于企業來說,這個家底它是清楚的。”分別配合政府和企業做過工業用地的定向研究,陳晟比較了解目前的形態。
國資委不公布,企業自己也不說,旁觀者想要看清國企土地的數據,目前得到的只能是一點各方資料拼湊起來的亂賬。
以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為例。它的占地面積顯示在旗下上市公司龍頭股份2001年的年報中:紡織集團旗下共有公司372家,全公司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
國企分得大量土地,是歷史的產物。
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城市土地實行行政劃撥制度,土地使用權無償獲得,徹底否認其商品屬性,不能流通。直到1980年代中期,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