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遠見】當英語被貼上“敵性”標簽 ——二戰期間日本抵制英語鬧劇
隨著美國占領軍進駐日本,“敵性用語”的鬧劇在持續了四五年后,終于落下了帷幕。此時,當一般民眾正常的英語教育橫遭干涉,卻猛然發現那些曾經領導他們、鼓舞他們的文化運動風云人物,此時卻操著流利的英語,出沒于各種國際俱樂部……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夢瑤
稍稍有點年紀的朋友也許看過日本影片《啊,海軍》,其中有個場景,那就是一位父親是大學外語副教授的年輕海軍軍官學校學員,說他入軍校的目的只是為了好好學習外語,因為在當時,只有在軍校才能安心學習敵對國家的語言。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與戰時日本在民間掀起的一個抵制所謂“敵性用語”的風波息息相關的。
日文中片假名表述的外來語極多,對外來語的排斥運動始于抗日戰爭爆發后的1940年。由于當時英美對國民政府進行支持,日本先將外來語以“輕佻淺薄”的罪名發難,進而又貼上“敵性”的標簽來加以排斥。
排斥運動最早從抗擊“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開始的,其典型便是表示燙發的“パーマネントウェーブ(Permanent wave)”之詞。日本的忠君愛國人士攻擊燙發已久,本單詞自然成了“敵性用語”的首選,當時日本人想出了用漢字“電發”兩個字來取而代之,美其名曰“愛國語”。
此例一開,其他類似所謂“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