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有些失魂落魄
只有因地制宜的開發,才能既保護青山綠水,也讓鄉親的腰包鼓了起來。
責任編輯:史哲 陳斌 蔡軍劍
2014春節,回老家(貴州印江縣木黃鎮鳳儀村),所到之處頗為驚心。一是灌溉渠。近幾年無極端凝凍災害,但建好不到三年卻支離破碎:隨手一抓,剩下的全是粉末;腳尖一踮,溝壁如瓜熟蒂落、頃刻散架。二是食用菌示范園。衣衫襤褸的棚內無菌,怎樣長出18萬的年產值來?建大棚,為何掘地三尺?難道石頭比土壤更適合食用菌生長?我們就不能學學貴定音寨的“金海雪山”風景區?那樣因地制宜的開發,既保護了青山綠水,也讓鄉親的腰包鼓了起來。
遲子建說:“上帝讓我們尋求的是和諧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壞性的生存。”我想:青山綠水,是淚洗過的良心;土地是故鄉的魂,豈能讓故鄉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