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機構變遷史 最高領導人為何稱總書記

政治局、書記處、總書記……讀者在對這些概念耳熟能詳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這些機構和職務在中共86年的歷史中,由來如何,變化幾許,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常識
  政治局、書記處、總書記……隨著十七大的召開,這些中國共產黨內重要的機構和職務在新聞中頻繁出現,讀者在對這些概念耳熟能詳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這些機構和職務在中共86年的歷史中,由來如何,變化幾許,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中共十七大召開之際,本報記者走訪中共中央黨校、中央黨史研究室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試圖為讀者勾勒這些機構和職務的歷史軌跡,以及從這些變化折射出的歷史圖景。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億萬中國人的命運曾經因為來自他們的決策而改變。而今天,他們的每一個決策,同樣將影響未來13億中國人的福祉。

 

 

中共七大會場

 

 

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上發表講話

中共八大會址

政治局:風云變幻30年
  2002年中共十六大選舉產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超過了以前幾屆。這是不是常委人數最多的一屆?
  10月15日,中國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國家的政治中心北京召開。代表全國7300多萬黨員的2200多名代表將在此間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全國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鄧小平從十二大開始強力推進的領導人退休制和干部年輕化,使黨內開始了大規模新陳代謝。25年來,執政黨領導層的新老交替已經逐步制度化。
  時光回溯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選舉產生348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新當選的211人,其中包括后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以及當時最年輕的中央委員、39歲的胡錦濤。他們從此登入中國政治舞臺的聚光燈下。
  被稱為“黨中央”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屬于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員都有權提名中央政治局的成員。
  中央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
  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必須有5年以上的黨齡,名額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中央委員會委員出缺,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遞補。
  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
  中央政治局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黨章規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
  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大選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有9人,超過了以前幾屆。一些對黨史不太了解的人都以為這是創紀錄的,其實不然。1966年八屆十一中全會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曾達到11人,為黨歷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之最。
  而在1973年,中共十大選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就是9人。
  兩年后的十屆二中全會,增選“文革”初期被打倒、1973年3月復出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為常委,同時批準了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的李德生關于辭去所擔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請求。這樣,政治局常委一增一減,仍為9人。

 

總書記:最高領導人為何這樣稱呼?
  為什么中共“一大”把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書記”?黨中央主席的職位是何時消失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共組織架構發生重大變動,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恢復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所決定并在十年間證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經常工作機構,并且選舉胡耀邦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爱敃r總書記并不是黨的最高領導人。但實際上恢復書記處一舉已經為胡耀邦取代華國鋒作了鋪墊?!敝醒朦h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說。
  事實上,在中共黨史中,有兩段時期中共中央委員會設立總書記,不過那個時候,總書記并不是中共最高領導人。
  第一段時期是從1956年9月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黨的最高領導人是主席毛澤東。另一段正是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前。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已擔任總書記的胡耀邦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一職。他一人兼任主席和總書記兩職,在黨史上罕見。這一時期,頗類似于1943年后毛澤東以政治局和書記處主席身份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
  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黨中央不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從此,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頭銜變為總書記?!艾F在總書記,即黨的一把手,黨章沒有明確規定任期不能超過兩屆,但其實這已經是不成文的規定了?!笔偃f。
  那么,總書記的稱呼,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時,全國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人員少,事務少,所以一大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并選舉陳獨秀任書記?!爸泄捕?、三大,雖然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人陳獨秀稱委員長,直到四大時改稱總書記,總書記仍是陳獨秀?!敝醒朦h校黨建部教授高新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至于為什么一大時將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書記”,有黨史專家認為,“書記”在當時是最小的官職,即“書記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秘書。當時甫具雛形的中國共產黨為了表示與舊社會決裂的決心,為人民謀利益的決心,決不當官僚,決不做欺壓百姓的老爺,所以才選擇了最小的“書記”,來稱呼黨的各級領導乃至黨中央的最高領導。


中央書記處:曾經的“最后決定權”
  中央書記處何時產生?黨史上與此相關的“最后決定權”是怎么回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的職能何時分開?
  “中央書記處是中共中央領導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笔偃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中央書記處先后作為中央最高決策和領導機構、中央日常工作機構、中央辦事機構,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響。
  1933年初,黨中央遷入江西蘇區。當時全國蘇區發展到十幾塊,紅軍達30萬人,黨員也達30萬人。僅設一個總書記已難以領導這樣一個大黨,中央書記處應運而生。
  “盡管有爭議,但基本可以認定中央書記處是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設立的?!备咝旅癖硎?。
  由此到遵義會議前后的一年多時間,文獻中鮮有政治局常委會記錄,而以書記處名義發布的文件居多。文獻中所稱“中央書記處書記”與“中央政治局常委”其實指向相同,而書記處發布的文件顯然都具有代表黨中央的最高效力。如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即中央書記處書記?!爱敃r中央書記處書記事實上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备咝旅裾f。
  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決定在兩次中央委員會之間,由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的工作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選舉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則成為根據政治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毛澤東同樣為主席,沒有用總書記這個稱謂。
  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主席”的稱謂:“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決定之權”。
  有學者據此認為,1943年的這個規定,不利于落實黨的“民主集中制”。特別是這個“最后決定權”的形成過程,過多地把權力集中在毛澤東個人身上,這對后來影響深遠。
  “‘最后決定權’并不神秘,就是最后有一個拍板的人,并不是因此導致后來毛澤東沒人監督,而是黨內民主最后沒有堅持下去導致的?!笔偃f,中央政治局作出毛澤東有“最后決定權”的規定,是由于當時黨面臨著異常艱苦、異常復雜的斗爭局勢,需要集中全黨的力量,快速、高效地去開展斗爭。
  1945年的七大不設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政治局的核心領導機構為中共中央書記處。選舉產生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5人,時人稱之為“五大書記”。
  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意義是將毛澤東思想寫在了黨的旗幟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在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在黨內確立了被共產國際認可的領袖地位的毛澤東從此成為紅色中國的象征。
  但石仲泉表示,實際上在七大之前,黨的領導人的權力是有限的,因為中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重大決策由共產國際來決定。只在共產國際解散之后,中共才具有完全的獨立性。
  新中國成立時,中央書記處仍為五大書記(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選舉),但排名順序稍有變動,為毛、劉、周、朱、任。1950年6月,七屆五中全會決定由陳云代理生病的任弼時的書記工作。10月27日,任弼時病逝后,陳云正式成為中央書記處第五位書記。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時,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分開了。書記處逐漸變身現在為人所了解的功能。
  中共八大除設中央委員會主席外,第一次設了副主席。中央書記處第一把手不再稱“主席”。新的黨章規定,“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并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總書記一人”。
  八大黨章還規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主席、副主席、總書記組成常委。常委是黨的核心領導。
  中共七大規定“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中央政治局主席與中央書記處主席”,而八大沒有規定他是中央書記處的主席。這樣,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就分開了,決策機關與領導日常工作的機關分開了。
  因此,就書記處的職能而言,1956年的八大是分水嶺,七屆書記處是高于政治局的決策機構,相當于八屆中委會和以后的政治局常委會。八大后的書記處定位于中央執行機構,而非居于政治局之上的決策機構。
  中央書記處對一般日常事務具有較大決定權,同時也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在很多重要事務上提供咨詢、報告,其權力或影響力是很大的。書記處通常在前期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和醞釀,向政治局或常委會提供咨詢,做出情況報告或擬定初步的政策文件。對一般日常事務,書記處議決后即可以中央名義發布,事后報知政治局及常委或進行備案即可。
  到1987年11月十三大以后,書記處成為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辦事機構。
  十三大以前,書記處中除總書記外,很少有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的比例也不高。十三大以后的書記處均由若干名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及其他方面負責人組成。其中,通常有1-2位常委領銜,政治局成員的比例在60%以上,較以前更高也更穩定。
  專家介紹,十三大后的中央書記處對政治局及其常委會負責,內部則實行分工負責制。對于一般事務,書記處書記具有直接領導和決定的權力。但某些具有全局性、特別重大的問題,分工負責的書記須將其提交書記處會議討論甚至呈交政治局及其常委會討論。
  鄧小平、葉劍英等曾強調,書記處實行分工負責的同時,其所有成員都是平等的關系,都只有一票,重大問題應當由書記處集體決定。書記處的工作可以靈活機動,但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原則,必要時還要請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最終決策?!皶浱幐鲿浿挥性诔霈F意見分歧的時候才投票,一直都是一人一票,即便是過去,總書記不超于書記處的時候,總書記也只有一票,只不過含金量更大些?!笔偃f,政治局常委會也本著民主協商的原則,他們開會時主要就重大認識問題、重大制度設置問題進行討論和決策,一般的政治局學習時,同時也討論重大問題。


黨代會:黨內民主的歷史縮影
  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由它產生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產生政治局、政治局常委和總書記(1982年前稱“主席”)。
  在權力運行中,一般是總書記和政治局常委會領導政治局的工作,政治局及其常委會又領導中央委員會的工作。
  從1982年十二大開始,這套權力體系逐漸穩定?!?5年基本沒有動過,也沒有必要再大變,變了就增加不必要的猜測?!笔偃f。
  從歷史上看,中共是在極其險惡的斗爭環境中按照列寧的建黨模式建構其組織體系,強調高度集中和高度統一在當時是惟一的選擇。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張樹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都是通過黨的代表大會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全會科學地分析形勢,明確黨的任務,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
  當時,毛澤東在預備會議上講了選舉黨的新一屆領導人的辦法。他說,先由代表團提出一個名單,中央不提名單,由個人自己提,想提什么人就提什么人,然后中央集合起來,由政治局同各代表團團長、副團長制定一個預選名單,然后再發下去,各代表團進行預選,然后再由政治局集合起來,制定一個向大會提出的正式的候選人名單。
  張樹軍說,當時中央事先沒有提出一個候選人名單,也沒有提出中央委員會人數,而是由各位代表自由提名,再經過幾上幾下的反復醞釀和預選,最后確定候選人人數和名單,最終進行正式選舉。這樣的選舉程序體現了實在的民主,能夠有效地保證選舉人自由地表達意志,也使許多代表感到意外。
  黨內民主和黨內監督的形勢被之后的歷史打斷,直到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報告,振聾發聵的聲音重又響起。
  “老人家的話到現在也沒有過時?!笔偃f。
  “關鍵是我們選的黨代表要反映民意,通過黨代會來發揚民主權利,如果黨代會沒有民主風氣,千人一面有什么意義呢?”石仲泉說,“中共七大和八大在這方面早就給我們立下了榜樣,透明度很高,大會發言討論很多,包括對工作的批評和個人檢討都有?,F在情況雖然不同了,但那種氛圍還是值得借鑒的。需要與時俱進,充實民主內容?!?BR>  全國黨代會通常5年召開一次,中央全會一般一年召開一次,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閉會狀態,多數時間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主政。
  從人數上看,全國黨代會代表多達2000多人,中央委員會加上候補委員多達300多人,且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自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日常工作難以開展。而政治局委員一般在20人左右,常委更是屈指可數的幾人,而且一般都在北京,便于及時高效地工作。
  黨章第二章第十一條規定,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和委員會的產生,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候選人名單要由黨組織和選舉人充分醞釀討論??梢灾苯硬捎煤蜻x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先采用差額選舉辦法進行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后進行正式選舉。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