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的訂單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國際軍火企業從“兩張皮”到“一體化”
國家對軍工企業有很多的保護主義,軍工企業能夠從政府政策中獲得若干好處,得到這種好處的方式,和其他任何產業都不同。在冷戰過后的世界格局變換中,軍工產業從“軍民分立”向“軍民融合”,已成為任何國家都無法逃避的趨勢。
責任編輯:姚憶江
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在參觀奧斯塔公司的工廠和設備。在冷戰過后的世界格局轉換中,軍工產業從“軍民分立”走向“軍民融合”,已成為任何國家都無法逃避的趨勢。
日本在軍火生產實力方面在亞洲是排第一位的。“三井、三菱、住友等舉足輕重的軍火財團,都是日本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
“國家對軍工企業有很多的保護主義。”軍工企業能夠從政府政策中獲得若干好處,得到這種好處的方式,和其他任何產業都不同。
2014年5月23日,美國最大的軍火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后簡稱洛馬)和澳大利亞軍火商奧斯塔公司,向美國海軍遞交了對美軍未來小型艦艇發展方向的計劃書。
兩家公司這么做,都是為了爭取美國海軍這個“大客戶”。和英國、韓國、瑞士、日本等許多國家一樣,在美國,幾乎所有軍工企業都是私營。
私人軍火公司占有主導地位,并不意味著企業和政府沒有密切的關系。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費和武器生產項目總監塞繆爾·伯洛-弗里曼(Samuel Perlo-Freeman)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世界上所有的政府一直都是軍工企業最大的客戶和老板,因為它們不止買產品,還負責制定武器出口政策。
不能否認,每個國家的軍火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俄羅斯、中國和印度,政府只在有限的范圍里允許私營公司參與軍火生意。這些國家中大部分的軍工企業都是國營。
在其他國家,比如說法國和以色列,私企和國企在軍工行業中并存。
不變的是,軍工產業必須隨時代而舞。在冷戰過后的世界格局變換中,軍工產業從“軍民分立”向“軍民融合”,已成為任何國家都無法逃避的趨勢。
美、俄:“一體化”興起
省錢,曾一度是大部分軍工企業民營化的最主要目的。
為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在二戰以來一直推行“先軍后民、以軍帶民”的政策,形成了民用和軍工幾乎是完全分離的兩個市場。
二戰時期,美軍開始嘗試讓民用企業生產軍需用品。第一個機會是研發軍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韻珊